首页>
根据【关键词:政】搜索到相关结果 304 条
-
滋味·韵味(外一篇)——关于中国新诗发展的思考
-
作者:
食指
来源:
芙蓉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庆历新政
神宗
须髯
章惇
元丰改制
双刃
三经新义
大宋
仁宗皇帝
-
描述:
古诗中的“滋味”与“韵昧” 我们先通过分辨几个词来厘清“滋味”和“韵味”以及它们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 首先是“味”和“滋味说”。“滋味说”是审美鉴赏的理论,起源于先秦,成熟于齐、梁。滋味亦简称味,指物所具有刺激口舌产生酸甜苦辣的味觉的属性,或指文人的品赏活动。老子就讲到“味无味”,由此引申的是五味相济给人带来的味觉和舒适感,比拟五声相合使人感到的和谐美感。《左传》的“声亦如味”,就已显露出了审美概念转变的端倪。到了汉代,味便有了对文学作品进行体会领略的意味了,王充《论衡》里说:“言嘹于耳,事味于心,文察于目,则篇留于手。”南朝有很多人在谈论音乐、诗、绘画时都用“味”来鉴赏,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诚怀味象……”、“至于山水至灵”,就是把心沉下来看这个象,观察这个象,体味这个象,领略这个象,就是味象,“于是画像布色,构滋云岭”。这里就意味着人对外物的审美活动和创作中的审美活动都离不开“味”了。到了钟嵘的《诗品》里,“味”和“滋味”才成为一种纯文学样式的评论方法。自此以后,中国古代论诗、论文、论画、论书无不以“味”和“滋味”表示审美价值。 我觉得“滋味”原本是咀嚼食物所产生的滋味,后来被借用来做艺术鉴赏,是最直接的感官享受,耐人琢磨、分辨、寻思而感到回味无穷。这个味一般是可分辨的,是可以说得出来的,正像钟嵘的《诗品》,他需要评出来诗歌的好坏,要说出来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的不同。这大概是在公元五百年左右。 过了三百多年后到了唐代,大约在公元837年到908年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诗评家司空图,他提出“诗味”其实可以分为诗的“内味”和诗的“外味”两种。“内味”就是钟嵘在《诗品》里提到的,而“外味”是前人没有涉及到的,司空图把“外味”称作“醇美之味”,即“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泛耳”。“醇美”之味,是在酸咸之外的。正如老百姓所说“没盐不吃醋”,为什么呢,光吃醋,酸味单薄且不香,加点盐吃起来醋味就变香了。这就是司空图提出的诗要追求一种超越感官和感官经验之外的含蓄美、本体美,即“味外之味”。 下而再分辨一个词,就是“韵”。汉许慎《说文-音部》日:“韵,和也。”本意为和谐的声音。《文心雕龙·声律篇》:“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渭之韵。”在《晋书》里就有“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益则加倍,损则减半”。要谈“韵”不能不涉及到“气韵”和“气韵生动”。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有“创论六法”之说,第一点就是“气韵生动”。画论中出现此概念,先是衡量画中人物,后来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如陈善有“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要非佳作”。但这已不是谢赫的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气韵”和“气韵生动”概念一提出,便成了历代艺术家评价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 另外,谢赫原来的“气韵生动”是指国画艺术中往往不追求形的自然标准而是讲究“壮气”“神气”“生气”,画面的处理大多以夸张写意的手法达到“神似”,这是咱们中国特别讲究的。中国戏剧中“不似之似”的意象造型和传统的绘画美学法则是一致的。这是在和钟嵘提出“滋味说”年代差不多的南朝。 最后我们讲“韵味”这个词。唐朝的司空图提出“味外之味”后过了一百多年,宋朝范温谈到韵味说:“概尝闻之撞钟,大音远去,始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也。”我以为“韵味”按范温的话,用听钟声的心神愉悦来比喻是再合适不过的。这感觉是无法言说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在回荡的钟声中会令人们各有所想。这相对于前面所提到的感官享受的“味”和“滋味”以及超越感官经验的“味外之味”的审美水准大大的提高了一步。这大约在公元一千年左右。 到这里我基本上厘清了“味”、“滋味”和“味外之味”到“韵味”之间历史上的变化发展关系。我探讨学习滋味韵味的过程,不能不提到钱钟书先生的《韵论》和写文章介绍钱钟书先生《韵论》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付新营老师。前文提到范温的“韵论”,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钱钟书先生发现的。在这之前现代学者无人论及,钱先生是研究“韵论”的第一人。钱先生的“韵论”是以韵为主线来整理的,他认为南朝的谢赫、唐朝的司空图、宋代的范温是中国“韵论”发展的三个阶段,钱先生说谢赫讲“气韵生动”,只见“气”不见“韵”;司空图的“味外之味”是不讲“韵”,却揭示了“韵”的特质,就是“入神”;而只有到了范温,才将“韵”作为贯穿艺术、人生、宇宙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他站在理论的高处。 我在学习探究钱先生的《韵论》时,将中国老百姓更为习惯的“味”字摆在了前头,以“味”为线索,基本上按照钱先生的三段论,把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味外之味”,和范温的“韵味”理顺。 在这里不得不谈到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印度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人中国以来迅速传播,影响很大。而“韵”在印度诗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上文已经谈到的《晋书》中写到“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益则加倍,损则减半”,那时我们中国人显然已经看到了“韵”的作用,在这点上我们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受益匪浅。 刚才讲到了“味”,这个概念起源于先秦,成熟于齐梁。《老子》《左传》先后都提到了从味觉向审美的转变,直到钟嵘提出滋味说。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碰撞、融合,演绎成中国佛教,使儒、道、释并列成为中华文化。而北宋范温提出“韵味”观点是在这之后,可以说范温“韵味”这个审美鉴赏概念的提出是应运而生的。这样我就讲明了“滋味”和“韵味”之间文化上的联系。 最后举一例说明我们民族审美水准不断发展的实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点明了“而无车马喧”、“心远地白偏”的地点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致与心态之后,以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结束,令人陶醉其中,各自去想个人的“真意”:在仕途上成败的当官者,在商战中胜负的商人,学界里的成功者与落伍者以及情场上的得意或失意者,读罢此诗都各有各的感慨。这正是有韵昧的诗作。 但是钟嵘在《诗品》中却把陶渊明列在了中品,是因为当时以“滋味”为评价标准。然而到了范温,他讲“是以古今诗人,惟渊明最高”,这说明我们中国人欣赏诗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 “滋味”和“韵昧”对新诗的影响 刚才咱们讲到了古诗的“味”“滋味”,“韵”和“韵味”,现在谈谈它们对于新诗发展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新诗是根据中文的外国译诗,也就是翻译体来写的,所以无论其中的形象、意义甚至于句式都明显带有外国诗的痕迹。我认为中国新诗能为国人所逐步接受,跟诗人是分不开的,因为当时提倡和带头写新诗的,都是一些学贯中西的大家,不仅洋文好,中学底子尤其深厚。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带着中国的特色,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及传统的审美心理,因而受到当时年轻人的喜爱。他们的诗中国味很浓,即很有滋味、有味道、有韵味。 我举几个例子来进一步阐释。一是胡适。胡适大致在1920年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写一个年轻的男孩和约会的女孩对话:“问你去年时/为何闭门深躲?/谁躲,谁躲,那是去年的我!”这首诗趣味很足,要知道后面这一句诗里把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写出来了。二是何其芳《预言》诗集里的一首诗后四句是这样写的:“但眉眉,你那里也有这银色的月波吗?/即有,怕也结成玲珑的冰了。/梦纵如一只顺风的船,/能驶到冻结的夜里去吗?”这种空灵,让人读后真是若有所思。再有就是冰心的《繁星集》里的诗,每一首都很短,就像元曲的小令一样,都认为是受泰戈尔的影响,我很赞同。还有,闻一多的《死水》是在美专写的,处境很不好,“索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一下子把自己在美专教书受的委屈、不党不群的才子样全表达出来了。但我觉得最好的还是郭沫若的《天上的市街》,写尽了中国人天上人间的祥和气氛,这首绝对是新诗中的上等之作,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符合中国人的趣味。 新诗是依据中文的翻译诗体写起来的,必然受西方影响,而从新诗之后的发展来看,西方各种先锋思潮、流派都对中国新诗产生过影响,直至今天。对此我认为新诗是中西第二次文明交融的产物,对西方文化理念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是个古老的诗歌大国,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这是一组矛盾,必然在新诗的发展上互相影响,甚至会发生冲突。如果我们处理得好,就可能“中西合璧”,就像我们前面所举的新诗的例子。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艺术的传统是“意会传神”,西方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说理说教多一些,心理分析多一些,是各有所长。在新诗发展的问题上千万不能把中国艺术的根丢了。讲明了这些,新诗发展的方向就又明确了一步。 以下我就对“韵味”朦胧的感悟和何其芳老师在韵味与形式、语言的关系上对我的启蒙和教导讲一讲。记得小时念古诗时,一首“欲寄君衣君不还”就那么几个寄与不寄几个字,把
-
可以净化空气的神画研制成功
-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众商务·创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草根
中日两国
国际政治观
年轻人
日本人
中国人
民间外交
话语权
-
描述:
! 1、美轮美奂紫金冰昌画称霸画再 谁能想得到,一块不起眼的玻璃,在经过香港紫金独家工艺的加工后,摇身一变,身价暴涨,每平方米可以卖到数百其至千元以上,堪称暴利!香港紫金冰晶画
-
神奇魔幻泥巴
-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众商务·创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草根
中日两国
国际政治观
年轻人
日本人
中国人
民间外交
话语权
-
描述:
魔幻泥巴吸水性强,充分吸水后重量可达自身重量的40到80倍,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室内植物栽种。魔力泥巴适宜种植喜欢阴湿、适水性强的室内观叶类植物或室内水培植物,如富贵竹、金边富贵竹、银边富贵竹、龟背竹、小天使、金边金钱、红铁、金边铁、银边铁、五彩铁、万年青、玛丽安、皇冠、黑美人、一帆风顺、红掌、金边吊兰、金枝玉叶、绿宝石、虎纹兰、紫背万年青、白雪公主、孔雀开屏、花叶竹竿、西瓜竹竽、彩虹竹竿、天鹅绒竹竽、水仙、风信子,袖珍椰子、宽叶苏铁、蝴蝶苏铁、铁叶葵、散尾葵、刺葵、鱼尾葵、棕竹葵、花叶芋、尖叶芋、小白叶竽, 仙人球、芦荟类等。 产品优势: 广泛应用于日常家居绿化、办公室绿化、公共场合装饰等。无毒无味,清洁环保,美观耐用,可重复循环使用。无土栽培时,用透明的玻璃器皿种植观赏性较佳,如使用底部有漏水孔(提高透气性)的玻璃器皿种植效果更好,平时不宣浇水,一个月左右可取出植株,分别清洗根部和魔力泥巴,将魔力泥巴沥干,重新加入适当营养液即可,营养液请选用无土栽培型的透明水溶性的为佳。注(魔力泥巴是一种观赏性产品不易长时间养护) 魔幻泥巴既可开店专卖,又可轻松进入大型超市、百货商场、礼品店、花店、精品店、文具店、影像店、书店、传统花店等多种销售渠道。产品按袋销售,每袋批发价为5元,零售价格为10元。60袋起批,另加邮费50元! 农业银行:95599 80210 50467 8819户名:雷震 邮局汇款:710100陕西省西安市199号信箱《大众商务》杂志社(收) 电话:029-82372258 13669249098
-
以建设美好家园为己任: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服务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
作者:
冯上延
夏锋
来源:
时代主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城市环境
市政府
林业生态建设
江西省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景德镇市
生态文明建设
人大常委会
人居环境
-
描述:
近年来,景德镇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光荣称号,多次荣获"江西省文明城市"称号,连续五年在江西省城市环境定量考评中获得第一名,可以说,景德镇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其中也凝聚着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的心血和努力。
-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开建
-
作者:
暂无
来源:
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政府
艺术创意
国际影响力
陶瓷文化
瓷都
景德镇市
产业竞争力
创意产业
-
描述: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近日破土动工,该中心坐落于市生态路龙塘村。该项目的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着眼重振瓷都雄风,创建景德镇创意经济城市,提升瓷都陶瓷产业竞争力和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建成后,将成为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地标。
-
景德镇陶瓷馆——陶艺圣地的神殿
-
作者:
余品薇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元青花
捐献
优惠政策
陶艺家
陶瓷研究
精品
陶瓷艺术品
文物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在风景秀美的莲社北路,坐落着一栋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大文豪郭沐若亲笔题写名称——景德镇陶瓷馆。国内外游客来到景德镇,景德镇陶瓷馆是必游之地。
-
景德镇市房地产交易管理处
-
作者:
暂无
来源:
价格月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热情服务
依法行政
效率
主动服务
机关效能
创优
主题
景德镇市
发展环境
房地产交易
-
描述:
景德镇市房地产交易处以创优发展环境为目标、以提高审批效率为重点、以督促和检查暗访为手段,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围绕抓管理、促服务,打造一流队伍这一主题,坚持实行阳光政务,依法行政,热情服务,扎实推进了机关效能年活动。在全
-
红线保卫战:江西省浮梁县龙御·华庭项目案始末
-
作者:
潘永辉
谢丁
来源:
中国公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线
交通建设
公路沿线
江西省
保卫
路政管理工作
浮梁县
经济开发
-
描述: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沿线各级政府“发展公路,振兴经济”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沿路进行经济开发、招商引资,成为近年来的一种趋势,这一现象既促进了公路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的难度,对公路行业的路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严峻的考验。
-
多措并举加强党外人士参政议政能力建设
-
作者:
林术成
来源:
中国统一战线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代表人士
相结合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能力建设
统战部
党外干部
多种途径
无党派人士
理论培训
党外人士
-
描述:
近年来,江西省浮梁县采取多种途径,对党外代表人士进行培训和锻炼,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取得较好成效。一是加强统战理论培训。县委明确县委组织部、统战部、党校在组织培训中的具体职责。将党外干部
-
五个突出,打造强有力基层队伍
-
作者:
陈国胜
来源:
党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教育系统
动态管理
拔尖人才
开发培养
政策保障
选拔培养
人才工作
基层队伍
-
描述:
浮梁县在人才选拔培养工作中努力做到:突出政策保障。一方面按照全县人才工作的部署和人才开发培养的管理奖励办法,重视落实全县宣传文化教育系统拔尖人才的特殊补贴;另一方面重视管理服务,对优秀拔尖人才加强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