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天】搜索到相关结果 471 条
-
赵军安美术创作研讨会暨画册首发式在京举行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军旅画家
学术研讨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总参谋部
赵军安
解放军总政治部
画册
创作研讨会
-
描述:
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军旅画家、雕塑家赵军安美术创作研讨会暨画册首发式,9月1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解放军总参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相关单位的30多位嘉宾就赵军安美术创作的艺术成就和特色进行了学术研讨。
-
夏夜美食惊奇
-
作者:
方小白
来源:
重庆旅游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食
惊奇
夏天
-
描述:
五彩云霞之巅的蹄花 那是多年前,夏天里的一次美食之旅,主角是大表哥和他的女朋友,我和表弟作为拖油瓶参加。那时大表哥还不是秃顶的中年,而是一个精瘦的重庆男青年,爱女友,爱美食,爱弟弟妹妹,爱自己的小破
-
装扮铜梁这座幸福城:走近铜梁市政园林管理局
-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与世界: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园林
管理局
市政
铜梁
田园牧歌
幸福
城市雕塑
-
描述:
穿越渝遂高速,抵达美丽龙乡铜梁,便见绿树成荫的入城大道、宽阔笔直的景观长廊、鲜花飘香的街心花园、游人如织的公园广场、靓妆刻饰的城市雕塑……整座县城山环水绕,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既大气阳刚,华美现代,又婉约柔媚,田园牧歌,尽显天人合一的宜居特质。
-
刘传宝油画艺术欣赏
-
作者:
暂无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欣赏
美术系
研究院
山东纺织
天主教堂
当代艺术
青岛
工学院
东方艺术
油画
-
描述:
刘传宝,毕业于山东纺织工学院美术系,青岛油画学会副会长,现任青岛东方艺术研究院院长。1983年,创立《太阳社》举办探索展;1988年,组织青岛天主教堂露天《四人画展》等;2007年,参加青岛当代油画邀请展、《发现之旅》油画邀请展
-
北京国庆花卉景观布置多姿多彩
-
作者:
华新
来源:
中国花卉园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安街
国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彩缤纷
花坛
天安门广场
花卉布置
立体造型
北京
景观布置
-
描述:
本刊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营造五彩缤纷、欢乐祥和、百花齐放的喜庆景象,国庆期间,北京将在天安门广场中心布置1处大型立体花坛,在广场东西两侧绿地、纪念碑、LED灯箱周边、天安门两翼、广场东西
-
远山的夏
-
作者:
胡子民
来源:
吉林农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夏天
纺织
烤
青蛙
铁锅
印象
-
描述:
的样子。夏天的中午,劳力们是不出工的,猫在树荫下或者茶馆里摇着大蒲扇,胡侃海聊着,从盘古开天地聊到柴米油盐酱醋茶,没个主题,没个方向,好生的惬意。 这样的夏天是我儿时的记忆,这样的夏天在我的故乡
-
肌理的美感特征与表现意义
-
作者:
谌洪栋
来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天成之美
绘画形式语言
当代工笔画
肌理
-
描述:
肌理以其特殊的美感形式引起工笔画家的关注与重视,而肌理的制作与表现已成为当代工笔画创作的流行趋势。它扩展了工笔画家的创作视野,扩宽了工笔画艺术的语言形式,造就了当代工笔画艺术的又一次辉煌,并以其丰富多样、变幻无穷的特性而呈现出可供开掘和拓展的广泛空间,预示着现代工笔画艺术发展的美好前景。
-
明代道教三清水陆画
-
作者:
王晓林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道德
道教
中国佛教
三教
明代
画像
天尊
工笔重彩人物画
内容
-
描述:
重彩人物画法,人物的造型、勾线、设色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技巧,是我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珍贵遗产。 水陆画一般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故事,内容包括了天堂、人间、地府三界,囊括儒、释、道三教的所有神、佛、仙
-
佛海人参大肚僧:程远斌和他的弥勒收藏
-
作者:
廖文伟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弥勒佛
天门市
收藏
坐姿
二三十年代
造型
青花
优秀成果
佛教中国化
造像
-
描述:
1992年秋水正瘦时,一批日本游客出现在湖北天门石河峪镇。其中有个热衷农业养殖的中野村夫,他发现有个门店临街的壁柜池中放养着一二十只甲鱼,便走了进去,原来那是个甲鱼养殖场营业处。营业处厅堂不大
-
宋代川窑白瓷掠影
-
作者:
李铁锤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彭牡丹
宋代
四川盆地
黑釉瓷
透光率
印花
化妆土
南宋
瓷器
定窑白瓷
-
描述:
提到川窑白瓷,不能不想到唐代诗圣杜甫在诗中描绘的“轻且坚”“胜霜雪”“叩如哀玉”的“大邑烧瓷”,这个千古之谜始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去探寻。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成都古玩市场上就偶有白瓷出现,当时被称为“唐大邑窑白瓷”。1956年四川考古界在收集大量标本后认定,它们是本地不明窑口的宋代白瓷。50至70年代,考古人员在成都西、北等县进行多方探寻,收集到许多类似的宋代白瓷标本,直至1974年4月彭县(现称彭州)磁峰窑的发现,才掀起了宋代川窑白瓷的神秘面纱。 彭州磁峰窑是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宋代白瓷窑,创烧于五代至北宋初,停烧于南宋末到元初,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最为兴盛,这一时期精品的质量几乎跟定窑相当。磁峰窑窑炉结构与定窑相似,为双烟道馒头窑,采用匣钵装烧,但它的装烧方式极为特殊,无论正烧还是覆烧,不管单烧还是叠烧,器物口沿都不与匣钵接触,因此芒口者甚少,偶有芒口者仅是为了修整其口以便于包金银。磁峰窑的支烧具有支钉、支圈、瓷珠、沙粒等,采用沙粒者较多,而且沙粒较大。有趣的是它采用三五或六七个瓷珠的支烧方法,居然跟山西介休窑、霍窑十分相似。磁峰窑使用“火标”,能很好地调控炉温。这些重要技术奠定了磁峰窑成为宋代川窑白瓷第一窑的基础。
<
1
2
3
...
41
42
43
...
46
47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