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塑】搜索到相关结果 379 条
-
不倦求索与认真实践——壁画雕塑创作谈片
-
作者:
李林琢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黎国际艺术城
建筑环境
建筑师
认真实践
壁画家
雕塑家
环境艺术
建筑空间
作品
现代雕塑
-
描述:
新的建筑环境与空间给壁画家、雕塑家提供了巨大的活动、生存、表现场所,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作为壁画雕塑家,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感悟甚深的是,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传统
-
“纸塑”漫谈
-
作者:
李少云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芭蕾
审美特征
美学特征
人物造型
舞蹈艺术
训练方法
纸塑
彩色浮雕
舞蹈演员
芭蕾舞演员
-
描述:
“纸塑”与广大观众见面以来,很多朋友问我:“你是一个舞蹈演员,怎么想到做起纸塑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无法解释得非常清楚,因为我并非刻意地去想过。我是在自然与随意中,凭感觉去做的。 一九九二
-
韩美林的巨型雕塑属哪个档次
-
作者:
钱海源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雕塑
空间的雕塑
雕塑作品
巨型雕塑
艺术造型
美林
雕塑家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现当代
-
描述:
雕塑语言的内在结构性与重心、外在单纯性与量感、同环境的谐调性与体积,都是三维空间造型艺术不可忽视的方面。韩美林的巨型城雕是否成功?听听一位雕塑家的意见。 80年代中期,韩美林开始涉足中国雕塑界
-
雕塑人生——肖像雕塑创作偶记
-
作者:
程允贤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肖像雕塑
空间形态
雕塑语言
人物性格
程允贤
雕塑家
自然主义
造型艺术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孙中山
-
描述:
刘开渠先生说过“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作为雕塑家的我是怎样雕塑自己人生的呢?像我这样从年青时投身革命,与共和国共命运的人,深深体验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无数英雄人物正是人民中的精华,他们像群星一样连缀
-
民族与民众的雕塑之路——论何力平雕塑的独特思维
-
作者:
林木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形象思维方式
艺术家
艺术创造
形式感受力
公众艺术
艺术天性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何力
-
描述:
。何力平的幸运还不仅在此,聪明颖慧的他甚至在没有读过大学的情况下,却以其优秀的素养和过硬的技艺考取了我国第一个城市雕塑专业的研究生,开始了他系统地学术性地研究雕塑艺术的进程。从那时起,何力平早年无师自通的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和敏锐的形式感受力、创造性就和他同样独特的理论思辨和形式分析能力结合在一起。
-
保持对她的距离——杨剑平人体雕塑释读
-
作者:
王林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联想
生存本质
美术学院
人体姿势
理性化
性意识
作品
罗曼·罗兰
雕塑
隐隐作痛
-
描述:
所屈服。所以,我不能说杨剑平的人体雕塑没有性意识,尽管这一点使人隐隐作痛。比如“作品——16”、“作品——29”、和“作品——30”,其人体姿势便是性的等待、放纵和有意的遮掩。但对于观者,并不能由此进入鲁迅先生深恶痛绝的自由联想:从白胳膊到大腿,从大腿到性交,
-
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关于当前雕塑问题的对话
-
作者:
李秀勤
吕品田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规范
生命体验
艺术家
工作室
美术学院
雕塑性
本体语言
雕塑家
作品
传统雕塑
-
描述:
李秀勤 被盲文包装的静物—2盲文纸 麻绳 50×110×100厘米 1994年 李秀勤 女,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90年获英国曼彻斯特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
-
马利佐·马利尼雕塑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铜
雕塑
-
描述:
马利佐·马利尼雕塑作品
-
纪念性雕塑创作的新走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创作座谈
-
作者:
岳洁琼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雕
雕塑语言
集体创作
抗日战争
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国人民
无中心
新走向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在艺术实践,艺术观念上有着新的突破,标志着近年中国纪念性雕塑的新水准,它涉及的诸多问题对时下的艺术状态具有启发意义和建设性;为此,本刊与该雕塑主创人员
-
生存的象征——许正龙雕塑艺术印象
-
作者:
杭间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雕塑语言
抽象与具象
地铁车站
艺术家
象征手法
文化人格
“弹性”
现代雕塑家
雕塑艺术
-
描述:
在我所认识的雕塑家中,许正龙是一位擅长于象征手法来表达理念的艺术家。他似乎完全不同于过去我曾评论过的雕塑家吴少湘,比较之下,他也有吴少湘所常用的“隐寓”,但其目的却不是用来表现同“弹性”的关系
<
1
2
3
...
31
32
33
...
36
37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