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2134 条
-
“金石泥”烧造和他的创始人富启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文化研究
清朝时期
金石滩
创始人
艺术家
艺术中心
工作室
美术学院
北方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在景德镇足不出户,可以认识五湖四海的朋友。富启先生是我在今年2010年10月景德镇陶瓷博览会认识他的。鲁迅美术学院陶瓷工作室艺术中心主任。他是我认识的第3个北方艺术家。第一个是;唐英、清朝时期
-
素描:在陶瓷绘画中“画龙点睛”
-
作者:
江乐山
万慧芬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审美观
当代中国
精神生活
陶瓷艺术
中国美术史
中西文化
中国画
传承与创新
徐悲鸿
-
描述:
美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代中国画的主题,陶瓷艺术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节拍不断推陈出新。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所提高,随着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大家的审美观也悄悄地发生了
-
雕塑与传播——第十六届雕塑论坛主题陈述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呈现方式
新媒介
传播技术
文化形态
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
雕塑艺术
传播方式
艺术生存
-
描述:
在当下这个大众传媒极其发达的时代,传播几乎无孔不入,这是所有人都回避不了的事实。媒介作为技术手段或载体甚至直接改变了雕塑的呈现方式,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技术的改善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极大地拓展了视觉艺术生存的空
-
从佛教造像看雕塑的传播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度人
传播
生命哲学
佛教雕塑
阿育王
雕塑艺术
佛像
佛教造像
希腊文化
佛教思想
-
描述:
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理性的判断。范伟民、孙振华、滕小松等文化学者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了富有见地的学术性探讨。
-
青年雕塑学子当下功夫学习传统——吴为山谈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观感
-
作者:
吴为山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习
优秀
杂志社
世界文化
高校毕业生
艺术形式
吴为
作品
传统雕塑
传统文化
-
描述:
2010年7月16日,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在《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在北京国粹苑1号馆举办的"2010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展",为此,记者采访了吴为山教授。
-
继承、发展和裂变——艺术高校雕塑专业教学思考
-
作者:
董明光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多元化
继承
“爆米花”效应
-
描述:
本文通过此次《雕塑》杂志主办的全国优秀雕塑毕业生展,对高校雕塑教学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学中的继承、发展等提出质疑,最后对艺术教育中的各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个人观点和建议。
-
北朝时期麦积山雕塑造型研究
-
作者:
董书兵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文化
艺术理性
麦积山石窟
雕塑造型
北朝时期
流变过程
图像分析
石窟造像
-
描述:
研究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学者一般是从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期所刊清华美院董书兵的文章《北朝时期麦积山雕塑造型研究》之突出特点是,他以一个雕塑家的角度对麦积山石窟不同时期的造像进行了图像分析,使之更有利于深度了解麦积山石窟造像的风格流变过程,因而,有助于对我国古代艺术理性地学习与借鉴。
-
与城相睎——“故城系列”雕塑创作谈
-
作者:
李永康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构成
碎片
西域文化
废墟
-
描述:
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的西域文化,成为本人雕塑创作精神的根本架构。作为人工与自然合力塑造的综合体,故城废墟是人类寄托视觉、情感与想象的古典之物,它使我迈向"完美的艺术想像空间",并能享受到与故城切近的交流,这种对残缺元素的审美可引发对未知形态的想象,和对现实中"圆满世界"的追问。
-
我谈雕塑艺术市场化问题
-
作者:
朱尚熹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深层次问题
精神情感
市场化问题
人类社会
艺术家
艺术品
雕塑艺术
消费属性
-
描述:
一、艺术品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艺术品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它既有精神情感方面的属性,又有作为商品所具备的消费属性。但是追溯其历史,艺术品生来并不带有商品的基因,它的属性应该是前者,换句话说
-
雕塑VS传播:内容\媒介和价值的重构进程
-
作者:
王梦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媒介
城市文化环境
艺术史
雕塑家
传播学
城市雕塑
传播方式
工艺美术
公共艺术
-
描述:
。60余位提交论文的国内外理论家、文化学者、雕塑家、企业家等出席会议,从传播学、媒介及技术拓展对雕塑本体发展的影响、公共艺术与传播等角度展开激烈讨论,并分别举办了“雕塑加工制造行业的良性建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