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化艺术】搜索到相关结果 1113 条
-
海的胸怀 山的气魄 浩然之气 风云壮观——实力派著名书画家、雕塑家赵建军
-
作者:
暂无
来源:
招商周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画家
中国艺术
理事长
美术学院
贾又福
沈柔坚
文化艺术
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
中国美术
-
描述:
曦明、贾又福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城艺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兼创研部主任、收藏家协会副理事长兼高级顾问、李可染基金会艺术
-
人文环境与中国服饰变迁
-
作者:
曾良
来源:
浙江工艺美术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自然环境
服装文化
发展变迁
人文环境
中国服装史
服装风格
民族文化艺术
文化现象
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变迁
-
描述:
,中华民族在漫起的岁月中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其文化业绩足以让世人瞩目。服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长河中的一颗闪烁异彩的巨星,从其最初的功能性起步,经过漫长的发展变迁,走到今天五彩缤纷的世界,构成了一部
-
磐安木雕的传承与发展:《群仙祝寿》红木沙发磐安木雕运用
-
作者:
羊桂福
来源:
浙江工艺美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阳(磐安)木雕
设计
雕刻
历史
文化艺术特征
-
描述:
磐安木雕就是东阳木雕的一支,历史发展沿袭东阳木雕的轨迹。同东阳木雕一样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
谈永嘉佛像木雕的艺术风格
-
作者:
汪庆升
来源:
浙江工艺美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艺术风格
艺术博物馆
佛教传入
文化艺术
永嘉
佛像雕塑艺术
宗教雕塑
-
描述:
自汉代中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艺术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交流而传入中国,从内容到形式都对中国文化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全国各地开凿的石窟形成驰名中外的艺术博物馆,为了宗教崇拜的需要,各种宗教雕塑得以大量诞生。它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为历代佛像雕塑艺术各种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
-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文奥运”理念
国际
石景山区
主题公园
文化艺术
城市文化建设
北京市
雕塑
-
描述: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位于北京市长安街西线石景山区东部.总规划面积162公顷·是一个国家级的雕塑文化艺术园区。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已建成40公顷.现已成为北京市最大的雕塑主题公园。更是“人文奥运
-
“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
作者:
吴蔚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异
纪要
文化艺术
图像
中国当代
上海美术馆
学术研讨会
油画
-
描述:
2006年12月2日下午3点,由刘春杰、徐可策划,上海美术馆、《艺术当代》编辑部、南京青和文化艺术公司共同主办的“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共展出在中国近十年当代绘画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二十八位艺术家的五十余幅作品。次日上午,该展的学
-
不是前卫的前卫——谈《93中国油画双年展》
-
作者:
小砾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艺术
展览
文化艺术
双年展
文化背景
作品
学术奖
人民币
中国美术
中国油画
-
描述:
到场,但不完全都是祝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聚集在二楼大厅内外,使得平日里观众稀疏的二楼展厅一下子拥挤起来。人们有的兴奋,有的压抑。尽管大家处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但对当代文化艺术的认知力却是不尽相同,人们在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态中审视着每一件作品。
-
泉州《刺桐风情》浮雕壁画显现的地域文化艺术
-
作者:
孙德明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内容
浮雕作品
民俗风情
壁画作品
地域
人文历史
泉州市
文化艺术
历史故事
相对独立性
-
描述:
《刺桐风情》壁画是由泉州著名“泉州十八景”和“温陵揽胜四景”组成的大型浮雕壁画,它是展示泉州人文历史景观的风情画卷,其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领域。作品装置于泉州市晋江南岸的防洪墙面上, 江滨公园地处休闲地带,周围环境宽阔平坦,因此衬托出其场面宏伟壮观。作品内容精练、明确,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
-
行走刀锋·相望江湖
-
作者:
杨劲松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刀锋
三十年
艺术家
美术学院
文化创造力
江湖
文化艺术
人文精神
文化思考
价值观
-
描述:
江湖一词,早见于《庄子·大宗师篇》,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望江湖。庙堂一词,源于《周礼·考工记》,曰:匠人营园,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庙堂即显形于此。美术学院一词,引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因时意大利富贾波洛尼亚家族有感于建筑、雕塑、绘画的市场订单供不应求,作坊的师徒生产方式既慢且良莠不齐。社会需求作为推动力的作坊模式转型是促成美术学院产生的原因。波洛尼亚美术学院开历史先河的初衷是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后来形成了有理论体系、讲教学方法、重形式技术的学府。以及更后来讲思想观念、追求文化创造力,破除系科设置的学院改革。此脉看似从有用到无用再到有用的关系是走了一个轮回,其实不然(此为后话)。
-
公共知识分子·中国水墨画·当代雕塑——访谈美术批评家孙振华博士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雕塑
大众文化
公共知识分子
审美需求
中国水墨画
文化艺术
孙振华
美术批评家
-
描述:
记者:当知识分子宣扬大众文化时,会不会是以此来反对中国官本位的政治体制权力,而是以大众的代言人身份重新获得知识霸权的一个阴谋? 孙振华:我觉得我们谈大众文化的时候,会遇到知识分子和大众趣味的关系问题,我以为谈大众文化应该有一个前提,在于知识分子首先要消解精英主义情结,否则拥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与大众在文化的发言权上是不对等的。现在有很多理论家、思想家,比如福科,希望重新定位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要凌驾在民众之上,知识分子和一般的工匠一样,就是一种职业。现在大家很关注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公共知识分子和传统的精英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