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彩虹瀑布颂
作者: 张祖才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被誉为全国七十二绿色名县之一的循化县内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一彩虹瀑布,是非常具有魅力的美丽景点。 绿色名县多神秘 孟达景区藏奇迹 天降珠帘瀑布水 午后日照透彩滴 瀑布三级翻飞霞 五彩缤纷奔腾急 彩虹瀑布扬美名 “红霞万朵百重衣” 诱人美景动心弦 好像耀眼花缎子 又像野马蓦地起 嘶鸣冲向山下去 挑起薄纱水万滴 水珠条条飘银丝 又像银河在山间 轻云缠身奔腾急 水雾白云齐跳跃 飞珠玉浆撒下去 好比人间织哈达 飘向云外做天梯 好像七仙下凡尘 在此悬挂彩裙衣 又像织女织锦帛 留下头巾在山里 又像神女会襄王 高山炫耀百彩衣 又像梁鸿配孟光 挂出七色彩帐子 又像大圣花果山 水帘洞前水帘子 又像山伯与英台 沸腾情意翻滚急 璀璨瀑布比不尽 喜看周围好儿女 青海花儿与少年 伴随瀑布唱新曲 “妹是彩虹瀑布来 哥在山前守护你 尕妹情意如泉涌 哥是大地陪伴你。” 瀑布浇灌原野里 五谷禾苗生秀丽 彩虹瀑布洒锦绣 山丹红花开满地 鲜花环绕瀑布开 林山树海披翠绿 百岁海棠身高雅 万亩杜鹃娇滴滴 晚霞满天鸟归林 彩缎珠帘情依依 三 孟达景区瀑布美 撒拉人家谱新曲 绿色名县数循化 粮丰林茂攀天梯 瀑布清泉灌大地 绿色农业增效益 特色产品质量好 创造名牌显才智 四 瀑布下滩起涟漪 涓涓细流沁大地 土肥水美草依依 健壮奶牛产乳汁 天然育肥牛羊肉 鲜味飘香补身体 老人吃了添神气 小伙吃了添勇气 姑娘吃了添秀气 娃娃吃了添灵气 喝了彩虹瀑布水 撒拉姑娘添美丽 高挑个儿白嫩脸 “浓妆淡抹总相宜” 弯月眉毛含情眼 好似来自天堂里 瀑布高奏迎宾曲 中外宾客来相聚 人间和谐情长久 彩虹瀑布新天地 (作者简介:张祖才,青海省格尔木市教育局退休干部)
青海省文化馆赴新疆昌吉开展文化考察交流活动纪行
作者: 冶英生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冶英生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学习借鉴外省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推进青海省文化馆文化建设工作,2010年9月9日-18日,由青海省文化馆馆长、书记带队,馆有关部室
四兄祥瑞话吉祥
作者: 毛成林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 “吉祥八柱”的内容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藏传佛教有八部天龙之说,有兴云布雨的龙王,有保佑一方平安的守护天神,有龙女成佛的故事。“吉祥八柱”涵盖所有、荟萃精品,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意为护佑
庭州漫“花儿”
作者: 马生辉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昌吉已将汉民族的元宵节社火演变为各民族文化等融合的景象,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蓬勃开展。 目前,昌吉州有自治区级回族特色乡镇1个(昌吉市二六工镇),州级回族“花儿”乡镇
浅析《山海经》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模式对神魔小说的影响
作者: 陈富元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陈富元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神魔小说,其渊源问题的探讨、研究成果颇丰,涉及面很广。但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而谈,当然也有一些是从神话与神魔小说的关系角度人手研究的,而真正对《山海经》这部典籍的神魔小说因素的探究则为数甚少。笔者认为《山海经》蕴含着丰富的神魔小说因素,它对后世神魔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分析探讨《山海经》的叙述模式、情节结构模式两方面人手揭示其对后世神魔小说的影响。 一、《山海经》平面铺排的网状叙述模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山海经》的内容必然会有一个增减和改变的过程,但从其叙述模式和整体风格而言,全书几乎是统一的,较为明显地呈现为一个恢宏阔大、五彩缤纷、奇异诡怪的叙述整体。这表明《山海经》在产生之初,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零言碎语的记述,而是有一定规模的神话话语系统,毋庸置疑,它是成系统的。我们从现存的文本中不难发现“《山海经》的叙述结构呈现为平面铺排的网络状,这种叙述结构,与华夏早期经济方式孕育出的汉民族思维模式同构。”①《山海经》文本内部在叙述结构方面,呈现为一种平面铺排式网状结构,并且这种结构较为整齐、清晰地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 第一个层级就是《山海经》的一级结构,即《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其中《山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山川地理、矿产,以及奇禽异兽、怪蛇怪鱼、奇异的花草树木等;而《海经》部分主要记叙海内外禀性及外形都十分奇异的国家和民族以及神奇事物和风物。所以,《山经》与《海经》在《山海经》构成了十分清晰的二元对应系统。 第二个层级则是《山海经》的二级结构,即《山经》、《海经》内部各自存在的下一个层次结构,结构安排的规律是: 山经: 南山——西山——北山——东山——中山——中次五——中次九 南次二——西次二——北次二一一东次二——中次二——中次六——中次十 南次三——西次三——北次三——东次三——中次三——中次七——中次十一 西次四——东次四——中次四一一中次八——中次十二 海经: 海外南——海外西——海外北一一海外东 海内南——海内西——海内北——海内东 大荒东——大荒南——大荒西——大荒北 《山海经》的二级结构《海经》部分中,海内经以南西北东为方位历数顺序,我们从表面看来,这种现象似乎违反了我们历数方位从东开始的习惯,但这种排列方式也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在商代以前,古人的方位概念是二维的,即南与东、西与北可混用。”②从大荒经采取东南西北的顺序看出,它的创作时间较晚一些。《海经》内部的“海内”和“海外”两部分同样构成二元对应系统。 第三个层级就是《山海经》各经内部存在的叙述线索,这一层级的结构模式虽然较为复杂,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寻。 从《山海经》的叙述线索上看,《山经》部分的大多采取同向延伸的模式,如首篇《南山经》的结构是: 南山经之首——又东三百里——又东三百八十里——又东三百七十里——又东三百里——又东四百里——又东三百里——又东三百里——又东三百五十里——总括与祭祀仪式作结束。 南次二经之首——东南四百五十里——又东三百四十里——又东……总括与祭祀仪式作结束。 《南山经》内部只有一处以“东南”开头外,其他都以“又东……里”为线索叙述的。《西山经》则多以“西”或“又西”延伸,只有少量以“西南”、“西北”、“北”开头。其他各经的线索规律大致都是大同小异。 《海经》中,《海外南经》的叙述则采用的是中心辐射状方式,即先以灭蒙鸟为中心,依次向西南、东南、东、东南、东、南、南方向辐射。其余除临时改换中心为厌火国外,均以赤水为中心,向东方向辐射。其他海外各经仍采取大致有规律的同向延伸方式叙述,如《海外西经》以结匈国为起点,只有一处折向东外,其他17处都向北方向延伸。《海外北经》则以长股国为叙事起点,向东方向延伸。《海外东经》向北延伸。 《海内南经》部分大多向西、西北方向延伸。《海内西经》以下则延伸方向比较混乱,且很多叙述段落不以方向为线索。今人袁珂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时,认为《山海经》原本应该有图,《山海经》是以图为叙述依据的。 我们从《山海经》的叙述方位考察,就会发现《海外南经》的内部叙述取西南角到东南角,《海外西经》叙述方位是以西南角至西北角,《海外北经》叙述方位是以东北至西北角,《海外东经》叙述方位是以东南至东北角,并相应以南方火神祝融、西方金神蓐收、北方海神禺强、东方木神勾芒结尾。 《海内南经》叙述方位是以海内地区东南角以西,《海内西经》叙述方位是以海内地区西南角以北,《海内北经》叙述方位是以海内西北角以东。袁珂认为,此经方位与《海外北经》似相反实相同。《海内东经》与《海外东经》方位相反,即东北角以南地区。《大荒东经》以下依次为东海海外、南海之外、西北海之外、东北海之外,最后是《海内经》,它的叙述方位是以东海之内的地区。 就整体而言,《山海经》的叙述所囊括的空间包括当时的华夏本土及周边地区,涉及到少数民族如匈奴,异邦如朝鲜、倭国等,行文呈大范围平面铺排式结构。这是一本时空错综、叙述庞杂的书,因为它在空间叙述中编织进古华夏从女娲、帝俊、黄帝直到鲧禹治水的神话历史片断,空间铺展中夹有大时间跨度的跳跃回环。所以,“《山海经》清晰的平面铺排模式,是描述这种阔大空间和空间关系的话语凝聚,它体现了理性精神的萌芽,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华夏文明照进文学的霞光。”③ 二、《山海经》的情节结构模式 《山海经》‘……芜杂、疏漏的原始性,使旧神话具有可以补充,改造、生发、变异的巨大可能性,因而也就成为形成新神话的种子和幼芽。在这种神话与神话的多方域聚合和历史的代代层积中,中国神话形成了迥异于西方史诗神话的非情节性和多义性的基本特征。”杨义的这段话说明:《山海经》中的神话由于“芜杂”、“疏漏”等原因,很有可能被后人补充、生发、改造、变异,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就发生过神话被哲学化、历史化和文学化等情况,尤其是儒家学派在神话的哲学化和历史化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认为人类的祖先在创造神话的时代,他们叙述事件的方式应该是一致的,正常地应该是由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组成的,但《山海经》的确是一个特例,其中有人物、有情节的内容确实并不多,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就是被“改造”、“变异”的结果,尤其是“改造”的叻效更大,致使《山海经》中的神话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应该说,我们的远古祖先最初创造的神话并不会是这么糟的。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山海经》是一部巫书,从现存《山海经》的冲话考察,有神话人物的记录中确实带有某种胜利者自我记录意味,就像是一部胜利者的自传书。比如,关于黄帝部落群的记载远远多于关于其他部落的记载,这也许正好说明这一部分正是黄帝部落的记录或是其中一些根本就是黄帝自己的记录,黄帝得与天帝联系在一起,他就成了天帝的代表,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功绩得以成为了正统。请看下面的记载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日堂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堂山之玉荣,而投之锺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鲞山至于锺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西山经》)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日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大荒东经》) “东海中有流波山,人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其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日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大荒东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西,有(先)(天)民之国,食谷,使四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日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檑山,其上有人,号日太子长琴。颛项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丹麻:情侣树下的“花儿”会
作者: 贾文清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的观众也笑。在“花儿”之乡成立一个土族花儿艺术团,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演出正式开始,站在舞台两侧的演员们便飘飞着上场。说实在的,他们的表演并不精致,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专业演员
多姿多彩的三江源历史文化之六
作者: 毕艳君   安海民   董家平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 首先,随着佛教的兴起和佛教信徒的增多,大量佛教寺院相继建立,而寺内佛像的需要就使雕塑这一艺术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显得重要起来,于是出现了众多的雕塑爱好者和艺术家。当然,这些艺术家最初都是为了民众
东鳞西爪庆洛城(一)
作者: 张武明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观光的人更多更稠密,用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来形容似不过分。各种肤色、着各式服饰的人们拥挤在人行道上选择着自己所感兴趣的观光重点,照像留作纪念。许多著名影片如《星球大战》、《新侏罗纪公园》、《米老鼠
论历史中的美及其美育功能
作者: 常苧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常 芋 一、历史的自然美及其美育功能 历史中的自然美,主题当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美。它首先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美,即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纯自然的美。如动物、植物、山水甚至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更有文学作品中留下千古不朽的壮丽篇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伟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等。另外一类自然美可称之为人造自然,即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美。在这些自然事物和现象中已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例如遍及祖国各地的著名风景区,虽然以其独特的自然特征,构成各自独特的美,使人产生美感,但更重要的还是它所体现的历史的、文化的内涵。人们称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以其雄伟气势名扬天下,再加之历代封建帝王的封禅、历代文人骚客的墨迹,则大大充实了其历史文化内涵,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更加引人人胜。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魁夷在文章《中国风景之美》中说:“风景之美不仅意味着自然本身的优越,也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历史和精神。”此外蜿蜒于祖国北方的万里长城、贯通祖国南北的大运河等等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都为历史中的自然增添了内容和风韵。 从审美意义上看,这些自然美的内容既包含了人类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变迁的和谐。因此,历史中的自然美,其美育功能的根本落脚点就应该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这方面因素,将学生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自然环境状况有机结合,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对整个生存环境的情感,进行地球人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增强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力量。世界因为有人才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历史上的壮丽篇章。如在教学中通过大运河及其开凿等实例,能极大激励人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改革志向和献身精神。同时可以选择一些反面例子反思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培养环境意识,如历史上的黄河泛滥、环境恶化等史实,以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美化有机结合。 二、历史的艺术美及其美育功能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法则,运用先进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蕴涵着社会坐活本质规律、人们理想愿望,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象。历史学科中的艺术美包括教材讲述的美妙书法、传神的绘画、巧夺天工的雕刻、雄伟的历史建筑、精美的生活月具、精彩的文学作品、优美的音乐舞蹈等。它们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经过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把客观与主观统一起来,使之更集中化和典型化,从而更加体现出美拘社会本质,也更加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美的筛选和提炼,而且包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它们以其独有的神韵,向学生传播美,激励学生向往美、创造美。 确切地说,历史教学中的艺术美教育,其价值取向在“神”而不在于“技”,比如对历史上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成就,我们关注的重点:一是其艺术特点。如绘画艺术,重不在于专业性的线条、色彩、绘画技巧的运用。而主要是通过其艺术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增强历史的教育能力。二是其精神内容,即艺术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雕塑家罗丹说,艺术的要点“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鲁迅也曾讲:“看一件艺术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画,一座雕塑,实际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屈原、司马迁、杜甫、陆游等伟大文学家,正是在与生活和命运的 搏斗中把强大的心理动力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凝铸为不朽的创作。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千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正是他满怀爱国热情,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懈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是反映了一个女子的铮铮铁骨。欣赏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实际上是在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感悟其精神而洗涤自己的心灵。三是其社会内容。艺术是社会的积淀,透过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我们不难触摸到历史的灵魂。原始社会人们对“龙”、“凤”的图腾崇拜及半坡人身鱼纹彩陶盆,可以说反映了人类发展早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是我国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的表现。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根本上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基础及阶级关系的多元性和过渡性所决定的。再如唐朝,其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铸就了其辉煌的艺术成就,而唐朝开明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又使得其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国际性,特别在是绘画f受印度的影响较大)、音乐(吸取高丽乐等)、舞蹈(北方少数民族舞蹈的内传及融合)等方面非常明显。即使同一朝代、同一艺术形式,如唐诗,前期以李白为代表所表现出的浪漫与豪放,反映了国家的强盛与发达;杜甫“诗史”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真实反映;后期的白居易则写出了社会的动荡与黑暗。另外,像南北朝时期宗教画的盛行、隋唐人物绘画特点的变化、宋元山水画的发展及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一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发展特点的反映。 艺术之美在历史学科的美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美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相对于其他几种形式的美而言,艺术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而更具魅力。因而对人的心灵和情感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可以实现人的理性与感性思维的沟通,可以促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人在获得审美体验、增强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更具有历史发展的丰富内涵。它包含了以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生活愿望,也必然包含着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与要求。因此,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可以走进艺术家的心灵及其所处的时代,去体味历史的脉搏和灵魂,去吸取人类曾经存在过的体验和收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对情感的触动更大,从而树立起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继承人类美的精髓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三、历史的社会美及其美育功能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指的是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本质规律,体现人们理想愿望,并能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内容。社会美是历史美的主体,与自然美、艺术美相比,它涉及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让人感受更直接,对后人教育作用更大。历史中的社会美主要表现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体现在各个时代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人物身上。 首先,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程。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在此过程中,人们不仅与自然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社会,并在这些社会实践中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以发挥,从而创造出社会美来。通过这种劳动,人类不仅按照自然的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推动着人类由原始走向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把越来越多的审美理想变成了现实。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两宋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交往频繁的边地民族贸易;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人藏等加强了民族的联系、民族的团结;驼铃叮当的“丝绸之路”、乘风破浪的郑和船队又促进了中外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等等,都犹如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 另一方面,人类历史本身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且不断否定过去的过程。纵观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走过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劳动人民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因为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所以是美的;剥削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在他们与人民的利益具有一致性的时候,他们推动社会进步的斗争生活是和人民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相一致的,因而也是美的。当新生力量战胜腐朽力量、正义战胜邪恶、新的社会制度替代旧的社会制度时,体现的是一种喜剧美;而当代表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实践遭受种种挫折时,则又体现出一种悲剧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悲剧美和喜剧美,都是历史社会美的重要表现形式。悲剧、喜剧本质上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必然性。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和牺牲是必然的,最后终能获得成功、取得胜利也是必然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美的创造、美的毁灭,同样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就是这种情感的激荡,使我们能够站在人类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规范自己的言行,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把握新时代的气息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历史中的社会美以历史事件为载体,以人为中心,人物
河湟“花儿”思想精髓的演变
作者: 曹金泰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墙根里哭出了范郎;没吃没喝的嫑难畅,有我时有你的盼望”。这首“花儿”的上阙讲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为抵御外敌入侵、巩固江山社稷,广征劳苦大众大兴土木.修筑万里长城
< 1 2 3 ... 11 12 13 ... 20 21 2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