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人类命运”无名的安慰——强光浩的油画艺术
作者: 朱其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名   主观精神   油画艺术   人类命运   现代绘画   象征主义手法   表现主义   安慰  
描述: 20世纪的现代绘画,主要体现为写实、抽象和表现主义三大倾向。表现主义是作为一个超越写实和抽象的非形式绘画,它更多地强调主观精神和自我的表现,以及图像与绘画行为的直接关系。所谓的表现主义,即以形而上
无度地透支夜晚,或在梦中:关于韦嘉2007年、2008年的油画新作
作者: 冯博一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透支   新文化运动   文化激进主义   夜晚   “为人生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   文化艺术   油画  
描述: 自“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一直是一种文化激进主义.“为人生而艺术”的呐喊伴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前卫艺术也正是以此为标榜的。被左翼所遮蔽的另一潜流——“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在启蒙和救亡的现代性之外,仍然有一种“审美的现代性”在发挥作用。
张奇开访谈
作者: 韩晶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讲故事   倾听者   艺术理想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家   张奇   虚无主义   油画  
描述: 访谈张奇开,对我来说是另一种体验.因为除了他的艺术家身份而外.他还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一个夹杂着理想和虚无主义的矛盾体。同时,他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在他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如何“重现”绘画经验?
作者: 汪民安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经验   西方绘画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传统   写实主义   中国油画  
描述: ,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西方绘画传统在20世纪早期主宰着中国油画经验。这一时期.从日本和欧洲回来的留学生.将西方的各种油画经验在中国铺展开来.写实主义和诸种现代主义展开了对话和竞争.油画风格上的异质性得到了激励和传播。
生命之“源”
作者: 来洁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人体   意义联系   艺术管理   艺术创作   表现主题   艺术空间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描述: 长久以来,艺术家们就被人体的韵律所吸引,经常以人体为表现主题,或与各种意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艺术创作。2008年6月15日,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工作室主办的“源——六月人体油画四人展”在上海五角场800号德佳艺术空间开幕,展出了十六幅风格各异的油画人体作品。
艺术家横尾忠则个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化   新表现主义   日本兵   艺术家   设计师   图像设计   日本东京   版画作品  
描述: 2008年2月1日至4月5日.艺术家横尾忠则(Tadanori Yokoo)个展在日本东京举办。横尾忠则1936年在日本兵库县出生.是日本最著名的现代艺术家之一.是一位对当今日本年轻艺术家影响深刻
瞿广慈的雕塑新作
作者: 沈其斌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家   理想主义   本来面目   社会政治   见证人   历史叙述   雕塑  
描述: 在任何时候,以艺术的方式关注社会政治或相关的现象,都需要有独特的视角与方式.,经过历史的人们未必就真的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相反他们更容易简化和美化那些他们以为熟悉的事件。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充满革命理想主义色彩的那段复杂激荡的历史时.我们总是不无尴尬地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叙述还没有出现。[第一段]
身体的表情:关于尹智欣的雕塑
作者: 殷双喜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   解读方式   当代艺术   意味     写实主义   传统雕塑   表情  
描述: 尹智欣的雕塑不是古典写实主义雕塑的简单回归.其中有着丰富的解读空间。概言之.尹智欣的雕塑可以看作当代艺术中一种对人的身体的新的解读方式,通过他雕塑中的人物的形体与动作.我们可以看到“身体”作为传统雕塑的主要形式.现在被赋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丰富意味。
被揭开的“表皮”——关于曹晖的雕塑创作
作者: 冯博一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雕塑   古典形态   现实主义艺术   语言方式   形象塑造   雕塑创作   相对真实   随类赋彩  
描述: 曹晖新近的《揭开你》系列创作是以大猩猩以及猪、牛.羊等牲畜的形象塑造和逼真的写实性雕塑语言方式来展开的。构成曹晖这批新作的特殊性在于两个层面:一是拟人化地夸张.放大了这些牲畜的视觉造像,仿佛古典形态的典型化人物雕塑,其中作品”似真”部分的着色与处理,类似于人的皮肤肌理所散发出的细腻而透明的光泽,随类赋彩的形象安详,平和,甚至有些憨态可掬的表情,具有优美宁静的意味。[第一段]
它山之石——英国公共艺术巡礼
作者: 王洪义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心区域   城市化建设   审美观念   主题内容   艺术创作   英国   中心广场   公共艺术  
描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我国的公共艺术创作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多城市的中心广场、主要街道或地铁站台上,出现了不少雕塑、壁画和其他装饰物。而英国的公共艺术与我国情况有很大不同,它并非突如其来
< 1 2 3 ... 5 6 7 ... 64 65 6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