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纪念性雕塑怎样出“新”?——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进一言
作者: 云岗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雕   现实主义   抗日战争   泥稿   柱形结构   座谈纪要   “新”   象征性   无中心   纪念性雕塑  
描述: 基础,便要充分保留“柱”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现在浮雕将“柱”食为残破纷乱的一堆。 三、所谓“叙事性”的铺陈过于具体而繁琐,加之“现实主义的重提(并非需要“重提”,况且不应操作为“写实”主义),导致了很琐碎的场景交待(仅此一点就很不“新”),结果使每一个单体均如插满糖葫芦的草把。
西方当代雕塑概述
作者: 易英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装置艺术   现代主义艺术   雕塑家   古典主义   作品   超现实主义   传统雕塑   波普艺术   观念艺术   现成品  
描述: 自从60年代波普艺术兴起之后,西方雕塑艺术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形态上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雕塑与观念艺术的结合。尽管现代主义艺术从本世纪初以来改变了传统雕塑的面貌,但是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的转变
创作雕塑也是创造历史
作者: 王玉良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亨利·摩尔   立体主义   艺术家   布朗库西   雕塑家   造型艺术   超现实主义   城市雕塑   艺术魅力   现代雕塑  
描述: 城市雕塑作为一个新的美术类别,其产生乃至发展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在这个领域中,西方的城市雕塑就其打破传统意识、突破历史模式、加强视觉冲击力等方面均趋向成熟,无疑堪为我们的楷模。城市雕塑又在作用于环境及人类生活方面有着任何美术门类都无法比拟的广泛又强烈的影响;它伫立在你的视线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观念、社会的观念乃至历史的观念。 观念之于人,其作用大得不可限量。单说艺术,从古迄今左右其变化、发展的就是观念,而非某种技巧。不然怎么去理解早期人类可以做到惟妙惟肖,而曾经辉煌一时的古代埃及却又在总体上几千年都一成不变呢?观念是人为的,但有时又是人力所无法驾驭的。人类前进的世奏反映在各个方面都是同步的,即由缓慢而日新月异,观念也不例外。曾经几千年才会有大变化的观念到今天已经变得令人眼花乱,而且需要艺术家的指认和理论家的阐释才会被接受。
当代中国雕塑的创作状态
作者: 王林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文化   公共雕塑   当代中国   当代艺术   现代主义   雕塑家   作品   城市雕塑   传统文化   李大钊  
描述: 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美术的现代主义时期,基本文化特点是二元对立,反对即进步。雕塑创作由于材料坚固、制作缓慢和建造的公共性,在个体意识急剧批判群体主义的新潮美术中,难以崭露头角。当时的创作精力,大多
《永远的回归》——'97南山雕塑展
作者: 钱绍武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七”回归   改革开放精神   秦陵兵马俑   钱绍武   深圳市南山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雕塑理论   社会主义文艺   雕塑艺术   现代雕塑  
描述: 在人类艺史中,雕塑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品种”。其起源与人类的祭祀和纪念活动密切相关,此外,与实用性器物结合也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正象中国人会为自己的红山文化女神塑像、秦陵兵马俑、汉霍去病墓雕刻等等众多雕塑遗产而自豪一样,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也都有自己可以引为骄傲的经典雕塑作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发展前后距离也在不断加大,遂呈不均衡势态。雕塑艺术亦然。不容否认,在近、现代雕塑艺术的探索中,以欧美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区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近八十多年以来,更是如此。两次世界大战前后,雕塑艺术无论在形态还是在观念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拓,雕塑表现语言空前丰富。尤为重要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最初是对传统雕塑中空间、体量、容量、线条、质感、光线和运动等要素的重新理解,其后就是观念上的变革,典型者如利用现成的直接摆放、组合,对庞大物体的包扎,对环境的大规模的“干预”,等等,这一切均难为传统的雕塑理论所能描述。中国的现代雕塑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历程。经过一个时期的相对平稳发展后,中国的现代雕塑在八、九十年代进入了它的活跃期。综观其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面临?
雕塑创作与现实关怀
作者: 鲁虹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经济结构   学术问题   雕塑语言   现实关怀   艺术家   当代艺术   现代主义   艺术史   雕塑家   内在逻辑  
描述: 把雕塑创作与现实关怀扯到一起,难免会让人笑话。据我所知,中国雕塑家眼下不外处在如下两种创作状态中:第一,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渴望尽可能多的接下一些大工程,因为这样既可以挣钱,又可以留名;第二,对于那些有着明确学术追求的人来说,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从移植西方雕塑语言的背景中解放出来,只可惜由于深受现代派美学观点的影响,他们一直沉缅于雕塑语言自身的建设中。在这里我不想对前者进行评价,我觉得挣钱与做事业的关系问题、雕塑自身面临的学术问题需要放在另外的场合谈。下面仅就后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必须强调:我一向认为根据传统去创造具有中国意味的雕塑语言的确是极有意义的学术问题。不过,我同时认为,如果脱
关于《年轮》
作者: 项金国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副主任   年轮   美术学院   同根   制作材料   绘画   副教授   作品   金国   雕塑  
描述: 作品《年轮》的制作材料为“木”与“铜”。“木”源于树,树源于根,根生于土。作品试图解剖式地、阐明同一土地上生长而成的“木”是同根,同树,同枝,同叶的。“铜”虽然也是一
寻找新的文化切入点——水墨艺术二人谈
作者: 孙振华   鲁虹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的文化   文化身份   后现代视野   切入点   水墨艺术   水墨画   理论视野   艺术家   现代主义   理论背景  
描述: 孙:前不久在广州召开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研讨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我以为你们都在谈进入当下的问题,谈文化身份问题,谈中心与边缘的问题。尽管你们口头上不大使用后现代这个词,可理论背景却是一种后现代视野。这使我感到,有必要将水墨画放在一个整体性的理论背景下来思考,因为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种不同的理论视野出发,可以较为清楚地把握水墨画的发展脉络,并发现问题、清理思路,使水墨画改革的推进找到一种新的契机和突破口。
对历史的一种认识
作者: 隋建国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服装   中山装   具体的象征   中国式的现代化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特色   三权分立   邓小平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描述: )这种服装样式是“革命”和“新派”的象征。 据说,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前襟五个扣子,象征当时民国区别于西方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正“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美学大家王朝闻
作者: 福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艺术欣赏   审美关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朝闻   审美活动   中国青年出版社   审美主体   审美心态   艺术创作  
描述: 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取《论浯》中“朝闻道,夕死何憾“句,改名“王朝闻”。他有一枚闲章:夕不甘死,其义也衍生于此。1932年,王朝闻在22岁那年,离开家乡四川,考入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当时的校长是林风眠,比他年长5岁的刘开渠任雕塑教
< 1 2 3 ... 20 21 22 ... 23 24 2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