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主】搜索到相关结果 204 条
-
中国油画:正步方块队
-
作者:
尹吉男
来源:
读书杂志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前卫艺术
现实主义
中国艺术
理论家
艺术家
当代中国油画
方块队
艺术操作
背景知识
古典情怀
-
描述:
被美术知识调教出来的观众,面对当代中国油画时,很容易用理论家那套鸟类学式的分类法进行分类。比如画农村风情要有古典情怀;堪称“玩世现实主义”的作品必须出现嬉皮笑脸、龇牙咧嘴的模样;而胡涂乱抹一定是前卫艺术家的自报家门。中国艺术的观众已不止一次
-
第十九届法国凯撒奖巡礼
-
作者:
严敏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业
金柱
凯撒奖
广岛之恋
香榭
入围者
女演员
埃尔
热拉尔
最佳男主角
-
描述:
以著名雕刻家凯撒命名和以他雕塑的金柱为奖座的“凯撒”奖是法国影坛第一大奖。其今年第19届颁奖典礼已于2月26日晚,在巴黎香榭大剧院举行。
-
军营鸿雁ABC
-
作者:
占德明
来源:
北京纪事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军营
通讯设备
经济冲击
书信
社会主义市场
情感交流
比较发达
青年军人
时代特色
主要方式
-
描述:
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书信往来仍为年轻军人们与外界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和影响下,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点,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就孕育了军营的一大景观——书信文化。它维系着军人与亲友的情感交流,也维系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和追求。
-
祖国啊,母亲
-
作者:
珍尔
来源:
支部建设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佤山
珍珠球
人民代表
民族团结
主题歌
维吾尔族
母亲
祖国
回族
抢花炮
-
描述:
祖国啊,母亲珍尔敲起来,敲起来吧,壮家大哥、瑶族小妹的铜鼓;吹起来,吹起来吧,苗家少女、侗寨小伙的芦笙;烧起来,烧起来吧,阿佤山、邕江畔的篝火;飘起来,飘起来吧,傣家姑娘的五彩筒裙……──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里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怎能不唱得欢乐、跳得...
-
哲人魂兮归来
-
作者:
张承源
来源:
中国作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人
毛主席
哲学家
归来
语文
腾冲县
故居
二年级
艾思奇
大众哲学
-
描述:
。再看作者——艾思奇,一个多么奇怪的名字啊!语文老师姓杨,50多岁了。见我好奇,便指着他书案上方墙上的油画《开国大典》,若有所思地说:“这本书是我年轻时一位大名人送我的,那就是开国大典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主席在一起的这
-
百姓求雨晒龙王
-
作者:
沙棘
来源:
治淮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公主
引水灌溉
水文化
鲁西南
华夏民族
地母
灶君
解放前后
大发慈悲
迷信神仙
-
描述:
华夏民族自古信神,除天公、地母、财神、灶君之外,还有一位举足轻重的龙王爷,也深受国人崇拜。据说,天公主管天界,地母主宰大地,财神掌管钱财,灶君管理民事,而龙王爷则专权管水。 百姓常说:‘民以食为天
-
《前赤壁赋》魅力探
-
作者:
张大计
来源: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国赤壁
艺术境界
人生哲理
魅力
《前赤壁赋》
物与我皆无尽也
主客问答
变与不变
苏轼散文
全息胚学说
-
描述:
"不是当前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清人王煦的这两句诗形象地道出了苏轼《赤壁赋》的巨大魅力.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历来以景成文者居多,以文成景者少.然而苏轼的两篇赋竟使黄州赤壁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凭吊、向往的地方,并给许多画家、戏剧家、雕塑家带来创作灵感,使黄州赤壁的名气反在真正的...
-
节目主持人与专栏节目的个性化
-
作者:
李永建
来源:
声屏世界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节目的
个性培养
主持人
节目个性化
人的个性
电视台
自我调节
节目主持
自我教育
节目内容
-
描述:
,经历了一个起步——发展——繁荣的阶段。电视专栏节目涉猎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科学、文化、生活,包孕丰富、五彩缤纷。节目表现形式则多以主持人的组织、调控、应变来实现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节目主持人各具特色的主持风格给予专栏节目个性化的魅力。
-
童年后的三个莫扎特
-
作者:
何玲
若刚
来源:
视听技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弦乐四重奏
电子管收音机
听音室
革命样板戏
巴洛克风格
少年
麦当劳
莫扎特
工宣队
美帝国主义
-
描述:
出差北京,去了麦当劳。手端一份五彩缤纷的正宗美国快餐,伴着节奏欢快的美国乡村排行榜歌曲,竟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我的对面我的周围,都是来圣诞聚会的北京少男少女,他们健康活泼,十分熟练地吸着饮料,大口咬着巨无霸,他们有的戴着随身听伴着猫王或杰克逊或刘德华什么的扭动着身
-
中国古建筑为什么重第五立面
-
作者:
丁俊清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屋顶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文化
社会背景
审美主体
《易传》
第五立面
建筑创作
中国古建筑
思维模式
-
描述:
一、现象中国古建筑以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著称于世。林徽音女士指出:“在外形上,三者之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笔者将中国古建筑的屋面称作第五立视一般城镇,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瓦浪,隐没在其中的屋脊和飞檐翘角,玲珑古朴,气势张扬,加上屋脊上的龙蛇鸟兽等装饰及瓦当上的植物纹、几何纹、雷纹、人形纹等,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中国的“龙文化”。若将视面扩大到支承屋顶的梁柱上部,展现在
<
1
2
3
...
14
15
16
...
19
2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