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搜索到相关结果 4898 条
-
匠从八方来 器成天下走:景德镇国家级高技能大师工作室侧记
-
作者:
陈萧军
来源:
中国社会保障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残疾孩子
陶艺家
布袋罗汉
中国社会保障
瓷都
人生旅途
身怀绝技
劳动人事厅
人社
令人
-
描述:
景德镇,闻名世界的瓷都。"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大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集聚于此,迸发智慧,挥洒汗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陶瓷艺术奇迹。李贵镇、夏瑛、徐靖就是景德镇20万从事瓷器制作群体中
-
千年窑火传瓷魂: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景德镇举行
-
作者:
邓高正
郭晶
来源:
江西画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熊燃烧
中国文化遗产
御窑厂
瓷魂
年窑
考古遗址
制瓷工艺
古窑
瓷都
火传
-
描述:
昌江河畔,千年古窑。熊熊燃烧的窑火,是镌刻在瓷都身上,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6月14日,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人如潮涌,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景德镇举行。出土瓷器展、制瓷工艺展示、瓷文化相关图片展,让到场的嘉宾身临其境。也突出了本届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让文化活起来。"
-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陶瓷艺术基金在景德镇启动
-
作者:
程朔
来源:
台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姜昆
艺术基金
陶瓷艺术创作
中国陶瓷
周国桢
王锡良
江西景德镇
政协委员
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文学艺术
-
描述:
3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陶瓷艺术基金启动仪式在江西景德镇华艺拍卖有限公司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周国桢,以及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与景德镇市的相关领导、国内各地的窑口代表、企业家代表
-
志在中国陶瓷重放异彩:访全国先进工作者、景德镇陶瓷学院前院长周健儿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教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陶瓷
科研工作
景德镇陶瓷学院
全国先进工作者
材料专业
副理事长
工业协会
院长
-
描述:
放眼一望无边的大海,回眸中国陶瓷业艰难曲折的复兴之路,我分明能感到身旁这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内心正掀起阵阵波澜。周健儿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前院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他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
景德镇“青花”创意和技法的尝试
-
作者:
刘道广
来源:
创意与设计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釉
中国陶瓷
氧化钴
青釉
釉上彩
瓷板
海外贸易
三彩
釉下彩
颜色釉
-
描述:
"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釉下彩的一个品种,釉下彩最早出现在青瓷体系中,在传统瓷艺审美中,"青瓷类玉"评价高于"类银"的白瓷。青瓷以釉色清润见长,在釉下加以笔绘,不论几何形纹,还是花鸟、山水,都必然干扰
-
明清景德镇外销青花瓷装饰风格
-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泉青瓷
钧瓷
景德镇
中国陶瓷
砂器
荥经县
陶瓷制品
宜兴紫砂陶
平定
彩绘瓷
-
描述:
明清景德镇外销青花瓷装饰风格
-
认知中国“宜均”
-
作者:
瞿华娣
周小东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硅酸盐学会
陶瓷史
景德镇
历史资料
文字说明
宜兴紫砂
陶瓷业
釉色
-
描述:
宜兴均釉陶器以其温润醇厚、朦胧静雅的釉色以及神奇独到、妙手生花的拇指堆贴工艺而蜚声中外,它们和宜兴紫砂并称“陶都三宝”.宜兴均釉陶器简称“宜均”.由于历史资料缺乏,有关它的起源发展以及称谓一直是业内
-
德化白瓷:晶莹如玉“中国白”
-
作者:
冯一尘
宗爱迪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化县
代名词
陶瓷史
德化窑
景德镇
白瓷
瓷都
中国瓷器
-
描述: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一说为湖南醴陵)齐名。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
-
精品佳作还原瓷都
-
作者:
张秋林
来源:
出版广角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
编辑
陶瓷文化
瓷都
演变发展
江西
景德镇陶瓷
出版选题
-
描述:
《瓷上中国》不仅展现了景德镇陶瓷千百年演变发展的神奇和特点,也勾勒出她对世界各大名瓷产地的影响和关联,让世人看到,景德镇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还是世界的一个梦想,体现着人类对精致生活的美好憧憬
-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
-
作者:
于秀旺
黄国民
曹红斌
来源: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闭式引流
胸腔积液
恶性
-
描述:
等并发症增多。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