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满目青山墨如黛 一炬之光皆通明——李可染《春牧图》鉴赏
作者: 张纵   来源: 江苏政协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   建国后   山水画家   名誉会长   明暗法   中国画   李可染   深层理解   杭州西湖   中国山水画  
描述: 李可染先生(1907-1989)是我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徐州人。1929年人杭州西湖艺术院师事名画家克罗多习油画,后在重庆艺专、北平国立艺专任教,从齐白石、黄宾虹课徒达十年之久;建国后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会长。黄宾虹云:"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可染先生早期曾师宾虹老尝以积墨法表现山的浑然之势,并间以明暗法,于墨法中注入"光",造成逆光效果,体现了先生对西画的透彻敏悟与对中国画的深层理解。
汲取山水画精髓 丰富风景画创作
作者: 巫俊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画   传统山水画   表现手法   民族精神   表现方法   美学观念   民族特色   中国风   中国山水画   中国油画  
描述: 油画自欧洲传入我国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但在当代,油画已成为我国人民普遍接受与喜爱的画种了。我认为,中国的风景油画既然是油画,就不能失去油画的特质,不能完全照搬、模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但是,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异中求同——从中国山水画中吸取营养以丰富风景油画的表现语言和提高艺术境界,进而达到与西方风景油画在同中求异——既使中国的风景油画具有油画丰富的表现力、又使中国油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追求,也是许多中国风景油画家毕生为之努力的。 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虽都以自然景色作为表现对象,但中西在文化传统、美学观念、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相异,必然使其艺术面貌各呈风采。
饱蘸乡情写峡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产业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峡   丰都县   创作技术   乌江   中得心源   中国画   国画家   中国山水画   中国油画   研究生班  
描述: 乌江的险秀,蜀山的峻奇,三峡的壮阔,在国画家孙家群的笔下淋漓地表现出来,让观者目不暇接,连声赞叹。年近耳顺的孙家群.出生于长江边丰都县的大山里。他的父亲曾是吴玉章的学生。家庭儒雅文化的熏陶和故乡秀丽山水滋养,造就了他喜爱美术的天性。80年代初,他放弃中国油画、版画的学习和研究,将艺术的触角伸向中国山水画领域,1983年秋,考入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研究生班深造,师承著名画家冯建吴、李文信先生,使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画的传统,对流派、画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他在中国创作上孜孜追求的决心。他以长江、乌江、武陵山为生活基地。十余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从三峡的乌江深处的山山水水,特别是乌江沿岸,他自己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坚实的生活根基和娴熟的创作技术,使其得心应手,他以"自然为师,山河为友"。他笔下有乌江的险秀,有武陵的峻奇,有和茳的壮阔。峰峦、云烟描绘得生动活泼,画面中的岩石是他的一大长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古往今来的形胜在孙家群的心中别具情韵。在画中,他探求着自然与人类共同生活的信息,仙境中遍布着人生的足迹。梯田、茅舍、炊烟、小船、古桥、流泉,在自然的怀抱中添上了一片片人类文化的云锦。身处高温地区的孙家群可能时刻期冀着在他的画上即使没有明月,也能感受以那寂静可人
论工笔山水画的历史境遇与发展契机
作者: 宋晓霞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碧山水   青绿山水   工笔画   魏晋南北朝   水墨山水画   中国画   装饰手法   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艺术   文人画  
描述: 山水画是在中国画的历史进程中获得突出发展的画科,然而从古代直到今天的美术史家都把研究和著述的重点放在肇始于唐代的水墨山水或称墨笔山水上。发创于魏晋南北朝期间的青绿山水或称金碧山水,被史家视作是中国山水画的古典形态,多集中于唐以前的历史叙述之中。随着水墨山水画在唐代的出现,青绿山水画就只是在复古风气盛行的北宋后期、元
隋建国作品
作者: 隋建国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山东   硕士学位   美术系   1989年   1956年   中央美术学院   学士学位   青岛市   雕塑   艺术学院  
描述: 隋建国作品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