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畅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
作者: 甘霖主编   来源: 南宁:接力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集   中国   爱国主义教育  
描述: 本书收录文章分个人成长篇、家乡变化篇、科技奇迹篇、新奇生活篇、社会进步篇。是柳州的青少年学子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用自己五彩的笔触,大胆设想的祖国在40年之后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的家乡变化、科技奇迹、新奇生活、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美好前景。
国外后现代雕塑
作者: 皮力著   来源: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地点:   美术批评   外国)   学科: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学科:   雕塑  
描述: 本书包括追根溯源,工匠传统与工业因素,无法愈合的裂痕,革形式的命还是形式的革命,观念的塑造,历史、政治和感觉六部分内容。书后附作品介绍。
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
作者: 葛鹏仁著   来源: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地点:   西方国家)   现代主义(学科: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学科:   艺术评论  
描述: 本书阐述了西方现代艺术演变的动因、特征及本质;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抽象艺术;未来主义;欧洲现代雕塑;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几个基本表征;美国新意象绘画;多媒体艺术;集成艺术等内容。
心灵的雕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故事100例
作者: 许序修著   来源: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价值论   中国   青少年读物   社会主义建设  
描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做与国无疆的少年、对国家和未来充满信心、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守住我们的根和魂、传承与底气、中国人应该读中国名著、努力叩开古典诗文的大门、让经典融进血脉成为基因等。
中国芜湖第二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
作者: 曾成钢主编   来源: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价值论   中国   青少年读物   社会主义建设  
描述: 本书收录了“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的全部作品,大部分作品为当代世界雕塑的精品力作,本次展览作品大气婉约,形式多样,牢扣“创新·超越”的主旨,是充满形式感的张力与古典雕塑精确结构样式的完美结合。设计
超越抽象主义
作者: 张强著   来源: 重庆:重庆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抽象表现主义   研究  
描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如何认识抽象艺术、抽象艺术的中国历史经验、太湖石与抽象雕塑的比较、抽象绘画的中国经验判断、如何超越抽象主义等。
辉煌与彷徨
作者: 罗筠筠著   来源: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现代主义   西方国家     艺术评论  
描述: 本书图文并茂地对西方现代与后现代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设计等)的发展历程、典型流派、著名人物作品进行批评性的美学分析,使读者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技影响下的西方艺术发展的特点及其美学思考有一定的把握。本书对近百年来的艺术实践与美学思考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试图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给予前瞻性的参考。
希望的原理 第1卷
作者: 德 布洛赫著   来源: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研究  
描述: 和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集中体现了人类向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即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电影、时装、舞蹈、节庆等人类社会的各领域,并证明这些活动和现象是人类希望在人类文明中的表达方式。此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思想价值,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
后现代主义诗学 历史·理论·小说
作者: 加 哈琴著   李杨 李锋译   来源: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研究  
描述: 仿》对艺术中自我意识的形式研究,又为其增加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维度。以建筑为模型,后现代主义在此用以指称以形式和意识形态的主要矛盾为标志特征的当今文化实践。在此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诗学”源于这些矛盾,透过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 潘缨
作者: 潘缨著   来源: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研究  
描述: 潘缨著的《潘缨(精)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丛书之一。该丛书共60册,包括60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有名艺术家的作品分集,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摄影、陶艺等多个艺术门类,作品质量较高,面貌各异。本册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有名国画家潘缨的作品集,共收入其作品60余幅及艺术自述一篇,创作思考两篇。作品基本上以立体的视角展现了画家艺术创作的成就和特色。本书篇幅宏大,视野开阔,风格新颖,颇具可读性和研究性,为中国画研究者及爱好者不可或缺的资料书和参考书。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