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张峰作品
作者: 张峰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油画语言   天津美术学院   大学时期   似与不似之间   油画艺术   光色   感受力   现实生活   印象主义  
描述: 自述:谈到写生,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印象派的画家们背着一个巨大的画夹走出门去自然中进行写生,在写实油画的发展过程中,写生一直作为画家们进行艺术创作和训练的最为基本的方式。根据资料记载,达·芬奇在创作他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时,就是对着真实的生活原型进行创作的,他曾经利用音乐使得模特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微笑,从而为缓慢的创作赢得时间。而其他的油画大师,例如伦勃朗、维米尔等人经常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求模特摆出所需要的造型,从而为其创作提供参照。正是写生的发展使得写实油画能够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假如写生被废除,那么很多写实
如梦如幻 如画如诗——读大唐卓玛油画的藏地意象
作者: 林木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教育专业   梦如   聚居区   油画家   卓玛   中国台湾   油画风景   当代中国油画   风马旗   天地之间  
描述: 我家里总会有一些著名画家们来做客。好几次,来访的画家都总是盯着墙上一幅油画风景画看。"这是谁画的?"画家们都好奇地问。"先不管是谁画的,画得怎么样?""画得不错。"大家看法很一致。"怎么不错法?"我总要追问一句,想从这些画家的评价中印证我的看法。我很喜欢这幅画,"英雄所见略同",当然很高兴。这幅画的作者就是长期生活在阿坝藏族聚居区,担任阿坝师范学院副教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美协副秘书长的女油画家大唐卓玛。
碧落闻天籁 浮世洗尘心——观冯艳油画新作
作者: 岂凡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尘心   梦如   士夫画   似与不似之间   浮世   艺术探索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不似之似   北京发展  
描述: 我与冯艳十几年前在哈尔滨的时候就已相识,后来我来到北京发展,而过了些年,她负笈来京学习,接触亦稀。直到她在宋庄设工作室,才又看到她的作品——清雅的立意,在工整细腻中透露出一股浓浓的诗意。当我看过了这些精灵般的画作后,我必须承认它们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知觉。以内心世界表现绘画,豪放的泼彩中又富有严谨细腻的精心刻画,作品所表现的清新典雅、超凡脱俗、生机盎然等,浑然天成般归于内心,归于自然。
意会山川
作者: 廖学军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尘心   梦如   士夫画   似与不似之间   浮世   艺术探索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不似之似   北京发展  
描述: 山水,是东方的大美所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大美所托。东方式的哲学审美赋予山水以独立的生命气息和性格禀赋,它或稚雅、或秀美、或雄强、或崇高、或深沉……面对自然山水,会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或会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摇篮曲
作者: 詹保国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尘心   梦如   士夫画   似与不似之间   浮世   艺术探索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不似之似   北京发展  
描述: 摇篮曲
秋宴图
作者: 詹保国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尘心   梦如   士夫画   似与不似之间   浮世   艺术探索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不似之似   北京发展  
描述: 秋宴图
小石岛
作者: 詹保国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尘心   梦如   士夫画   似与不似之间   浮世   艺术探索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不似之似   北京发展  
描述: 小石岛
船厂
作者: 詹保国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尘心   梦如   士夫画   似与不似之间   浮世   艺术探索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不似之似   北京发展  
描述: 船厂
1976天安门
作者: 詹保国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尘心   梦如   士夫画   似与不似之间   浮世   艺术探索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不似之似   北京发展  
描述: 1976天安门
写意性:未来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接点
作者: 潘公凯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笺   似与不似之间   杜尚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现代绘画   绘画传统   中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   中国油画   写意性  
描述: 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觉得他说的倒还不是"像""不像"的事情。其实古人对似与不似的问题早有定性,明代屠隆说:"非高于画者不能以似不似第其高远。"(《画笺》)那么,这个"高于画者"是什么呢?就是画至化境。这一点还得从"自然"说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自然"可不是指艺术所模
< 1 2 3 4 5 ... 25 26 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