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我的《生命》之诞生
作者: 张敏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瑜伽术   写意手法   创作冲动   就这样   绘画语言   生物人   《物种起源》   工笔花鸟画   黄筌   黄荃  
描述: 现代人在花鸟画的表现上有着怎样的新课题?在向宇宙空间发展的时代,在即将进入生物学世纪的时候,如果还停留在九百多年前黄筌父子所创的工笔花鸟画水平上,该是多么可悲.其实,花鸟画就是表现大自然,它的范围是非常广大的。你可曾知道——
克拉玛依大型浮雕创作完成
作者: 锡柔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师   纪念   创业   陈列馆   新疆   浮雕   水泥板   雕塑   完成   大型  
描述: 去年十一月,浙美雕塑系为新疆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完成了大型室外浮雕《创业纪念壁》(水泥)一件。浮雕全长七十六米,高四米五十,主象部分长六米五十,
生活·气质·基本功——欣赏雕塑《西湖春晓》
作者: 高照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欣赏   生活   春晓   农村妇女   气质   基本功   创作   雕塑家   江南水乡   杭州西湖  
描述: 雕塑《西湖春晓》.是雕塑家潘锡柔参加全国美展的一件佳作。它选取了江南水乡的老农妇,旅游杭州西湖时的有趣片断,生动刻划了农村妇女纯真、朴实、欢快的可爱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致富后的生活。潘锡柔同志世家务农。节假日,回农村,返故里,总要在家乡的土地上,挑担肥,割把稻,对
美如水 壮如山——雕塑《阿里山》的创作体会
作者: 汤守仁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作者   里山   台湾高山族   十一届三中全会   题材   创作   主题思想   艺术语言   作品   雕塑艺术  
描述: 在举国上下迎接建国三十五周年欢欣鼓舞的日子里,作为一个雕塑工作者,如何献上自己一点心意,是我终日冥思苦想的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生活沸腾了,在这浩瀚的生活海洋里,创作什么题材呢?同时在这繁花似锦的文艺百花
让电铸技术更好地为雕塑艺术服务
作者: 汤跃荣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铸技术   工艺过程   使用材料   艺术效果   电解铜   美展   创作   雕塑家   作品   雕塑艺术  
描述: 第六届全国美展浙江省送展的雕塑作品中,有五件是电铸铜像。这几件电铸铜像展出后,观众除了欣赏这些作品的构思构图、形象造型外,还被其使用材料、质地、色泽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和所产生的美感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到全国众多
浙江雕塑创作纵横谈——参加全国美展的浙江雕塑家谈创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刻划   浙江省   材料运用   艺术效果   美展   形式风格   创作   雕塑家   雕塑艺术   美术作品  
描述: 在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而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浙江省有十六件雕塑入选展出,其中有八件被选为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综合展。作品题材的广泛,形象刻划的深度,形式风格的多样,材料运用的艺术效果,都展示了一个崭新的面貌,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赞赏。其中有部分
浙江雕塑创作纵横谈
作者: 王卓予   达榴生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刻划   浙江省   材料运用   艺术效果   美展   形式风格   创作   雕塑家   雕塑艺术   美术作品  
描述: 浙江雕塑创作纵横谈
“变异”的启示
作者: 陈皖山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启示录   构成主义   中国古代艺术   我一   艺术感染力   视觉中心   英雄人物   创作过程   电影艺术   趣味中心  
描述: 一张古代亚述的雕塑图片吸引了我,塑的是位端坐的老人,手法是写实的,但却引起了我一种无以名状的情绪:发笑,有一点;发泄一番,不能完全排除……但它确确实实把我给吸引住了。几年来,这种雕塑始终缠绕于我的脑际,令我时常想起它,并试图解开这无头的乱麻。终于,我发现引起我这种情绪的,是他的眼睛——一双出乎寻常的太大的眼睛,完全超出了其他部位的比例,成了整个雕塑的“变异”部分。它吸引了我的所有注意力,带来我一系列心理乃至生理的反
我看到了“冷”的意象
作者: 张克端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象外   倪云林   谢赫   虚境   聊以自娱   六法论   逸气  
描述: 我认为艺术对物体“意象”的把握,要高于对其表象的摹仿。同是表现“柳浪闻莺”,有取御题碑文作说明,有体味其环境来求得佳趣,我更欣赏后者。对我所喜欢的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就有很多是重视表现“意”的。谢赫“六法论”,头一条便是“气韵生动”。宋元以后,文人画发达,不仅表现“实境”,而且还画“虚境”。倪云林所谓“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都反映了画家对自然之“意”的体会,并引书法入画,借助点、线、皴法、水墨,传写出超然象外的灵境。我也很喜欢中国诗文词曲中表现的形象,如元人《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正是用些表面各不相关的片断形象表
现实主义艺术之我见
作者: 王强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人道主义精神   创造物   创造自己   现实主义艺术   中所   细微末节   美学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   僵硬性  
描述: 现实主义艺术一词的概念是极其广泛的,包括对现实作出批判的“批判现实主义”,表现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革命现实主义”,以及以个体为特征原则的“新现实主义”等等。我认为,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他在现实中所担当的角色仅仅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力求表现的是那些已经存在着的东西,记录和报道他所生活的社会,把他对生活内容的选择所创作的艺术品给观者以提示,给他们以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而在这提示中,人道主义精神是串贯始终的。艺术家说:这就是生活,请你看看并作出结论。
< 1 2 3 ... 8 9 10 ... 123 124 12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