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494 条
-
痕迹一(油画)
-
作者:
崔斐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痕迹
油画
-
描述:
痕迹一(油画)
-
裂痕之二(油画)
-
作者:
崔斐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裂痕
油画
-
描述:
裂痕之二(油画)
-
轮回之一(油画)
-
作者:
陈焰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轮回
油画
-
描述:
轮回之一(油画)
-
藏历四月十五(油画)
-
作者:
程放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历
油画
-
描述:
藏历四月十五(油画)
-
女人体(油画)
-
作者:
陈焰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
油画
-
描述:
女人体(油画)
-
裂痕之一(油画)
-
作者:
崔斐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裂痕
油画
-
描述:
裂痕之一(油画)
-
男人体(油画)
-
作者:
陈焰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
油画
-
描述:
男人体(油画)
-
缘而葆真清而容物:评胡善余油画的风格特性
-
作者:
潘耀昌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时空关系
表现方法
现实主义
印象主义
艺术创作
空间关系
全盛期
观察方法
油画
-
描述:
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中国画坛上,是以契斯恰阔夫素描体系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的全盛期。契氏体系素以严谨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著称,按照当时苏版百科全书及有关教材,油画总是被反复重申为最合科学性的艺术。在这个体系的熏陶下,形成了当时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氛围。人们习惯于以一种科学的、统一的时空关系来理解油画,评价作品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准确而巧妙地创造出三维空间的真实印象。然而,在这种氛围中胡善余却一反时尚,他的画好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以一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按当时的情况来看,胡先生的画是前卫的。因为那时甚至印象主义还没有被大众理解。根据当时流行的批评观念,胡先生的画似乎忽略了造型的精确性、缺乏统一的、均匀的、同质的空间关系,物体缺少明暗交界线和坚实的轮廓,色彩不是准确地贴附在形上而是试图挣脱出来。总之,胡先生的画,还不大适合于当时人的眼睛,形象显得较“拙”,按科学的观
-
对二十世纪现代油画艺术的思考
-
作者:
徐芒耀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巴黎
收藏家
新路
油画艺术
追求真理
形成
艺术家
现代艺术
二十世纪
-
描述:
已故荷兰画家凡高·凡桑的油画《向日葵》曾由苏士比拍卖行一锤以空前的高价卖于日本巨富而震惊全球。随即,收藏名画成为世界各地富豪间的时尚雅举,风靡一时。显然,既达精神需要,财产保值之目的,又能产生轰动广告效应。岂知好景不常,九十年代初,风云幻变,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并已延续三年之久。一夜之间,财团纷纷倒闭,企业濒于崩溃。重重困难之下巨商豪富被迫出卖部分或甚至全部珍藏。画价又竟出乎所料的大幅度下跌,以至于完全失控,已由不得艺术家的呼吁和抱怨。法国画家佩尔那·布菲(BERNARD·BUFFET)鼎盛时期,一幅百万法郎画价的油画,短时期内降至二
-
喧嚣的世界与沉默的声音:油画系教师作品双年展与现象学的美学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塞尚
现代绘画
现象学美学
双年展
艺术语言
中国油画
-
描述:
本文之所以选择这种似乎不正规的美术评论的写法,其缘由是,正在我阅读法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美学文集《眼与心》的时候,油画系教师作品双年展也同时开幕。这种相遇唤起了我的一些想法。显然,象双年展这样以追求学术性为旨归的展览,沿袭某种“八股”套话加以评说,实际并无多大意义。我们何不借用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的悬置”,暂时将过去关于绘画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悬置起来”,仅仅按照现象学的观念对这个展览作一番审视呢?这也许是一种冒险,但作为尝试又未尝
<
1
2
3
...
8
9
10
...
148
149
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