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450 条
-
工笔花鸟画的时代感和表现技巧
-
作者:
刘菊清
来源:
南艺学报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联想
结构特征
油画民族化
感受
绘画语言
油画写生
艺术处理
艺术形象
中国画
黄山
-
描述:
工笔花鸟画的时代感和表现技巧
-
苏州缂丝
-
作者:
施忠元
吴洪康
来源:
南艺学报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欣赏
日本妇女
缂丝
江苏省
织造
工笔国画
工笔花鸟画
工艺品
绊丝
苏州
-
描述:
缂丝,俗称“刻丝”,产于江苏省苏州一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丝织工艺品之一。产品大都外销日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日本妇女用作他们民族服装束腰装饰的生活实用品——和服缂丝腰带;一类为缂丝挂屏、插屏、立轴、册页等艺术欣赏品。一条一丈四尺长,九寸半宽的腰带,高挡品价值人民币几千元;一幅一公尺长,六十公分宽的工笔花鸟画插屏,可卖五、六万日元。二者均受到广泛的欢迎,日本客商称赞它质量高、艺术巧,“工精价宜”。中日两国建交以来,销售
-
我国传统雕刻狮子造型初探
-
作者:
刘道凡
来源:
南艺学报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汉
艺术风格
形象塑造
省博物馆
造型艺术
狮子
作品
雕刻艺术
以形写神
前肢
-
描述:
自东汉以来,我国历代雕刻艺术家把塑造狮子的形象作为主要的题材之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一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和南美等地。非洲的文明古国埃及早在几千年前就创造出狮身人首像。在西亚和印度,有许多雕塑和活狮形象很近似。而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
-
坐15~#(直)便器成型工艺简化
-
作者:
暂无
来源:
陶瓷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卫生陶瓷
传统工艺
外观质量
坐式便器
成型工艺
直接影响
工艺简化
注浆成型
冲洗
部件
-
描述:
建筑卫生陶瓷坐式便器按其洗净方式可分为冲洗式和虹吸式两种。坐式便器注浆成型的传统工艺是:圈、胎、板等各部件分别注浆成型,然后把这些经过修整的、含有一定水份而且水份非常接近的部件用泥浆粘接成为合符要求的完整坯
-
用马弗隧道窑和明焰隧道窑焙烧卫生瓷的技术经济性对比
-
作者:
H.Kremheller
姚玉桂
来源:
陶瓷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燃料费用
焙烧
制品
燃料消耗
卫生瓷
马弗
烧成曲线
波纹型
明焰隧道窑
现代化
-
描述:
要回答是马弗隧道窑还是现代化的明焰隧道窑生产更经济,仅看燃料费用是不完全的和不可靠的。尽管窑的加热费用始终是主要的和固定性的,但马弗窑其他不利方面也一定要考虑到
-
“孔砚”辨
-
作者:
楼正南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贺
诗人
“四人帮”
方平
孔子
歙砚
《初学记》
-
描述:
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孔砚宽顽何足云”,“孔砚”究为何物,注家说法不一。姚文燮谓“孔方平歙砚也”。王琦辨其非,以为“歙砚后五代李后主时方见珍于世,前此安有所谓孔方平之歙砚哉”!他据《初学记》引伍辑之《从征记》日:“孔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古朴,盖孔子平生时物。”以为诗即指此,并谓李贺“太无忌惮”。“四人帮”搞所谓评法批儒”时,曾据王注大做文章,以为找到了李贺是反孔的法家诗人的力证。目前出版的书刊中,解此句,亦仍用王注。
-
渴望民主和自由的象征-谈浪漫主义名画〔附油画:《自由领导着人民》〕
-
作者:
伯雄撰文
来源:
浙江画报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舞台
钱塘江时代
江南
西湖
魔术
凤凰山
历史文化底蕴
杭州
传说
展示
-
描述:
渴望民主和自由的象征-谈浪漫主义名画〔附油画:《自由领导着人民》〕
-
介绍王乃壮的花鸟画创作
-
作者:
吴步乃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探索者
花鸟画
创造性
绘画技法
风格
传统中国画
西洋画
林风眠
书籍装帧
绘画创作
-
描述:
画家王乃壮同志是花鸟画领域中很有抱负和创造性的探索者之一。他创作出一批别具风格、很有特色的花鸟画,引起人们的惊喜和注意。运用中国画工具,吸收西洋画技法创作的“水墨粉彩”画,是老画家林风眠所开创的。他承林风眠,但又有新的发展,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现在,经过许多画家的努力,这一流派不仅形成而且千姿百态了,在人物、风景和书籍装帧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它不仅革新和丰富了传统绘画技法,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
印象派的再认识
-
作者:
吴甲丰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
马赫主义
六十年代
现实主义
哲学基础
帝国主义
色彩
十九世纪
印象派画家
印象主义
-
描述:
对印象派必须正确评价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继写实派(或译“现实主义”)之后,法国绘画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流派;从一八七四年开始,人们把它叫做“印象派”。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美术史中有重要的位置,对世界美术的影响也不能低估(尤其在油画技法上贡献很大),我们本来应该对它做出比较正确合理的评价,以便有利于艺术理论和艺术
-
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
作者:
吴甲丰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生船
海上船
海上航行
秋季
青年画家
巡洋舰
搁浅
法国政府
油画
舰长
-
描述:
在一八一九年的法国秋季沙龙里,展出一幅十分引人注目的巨大的油画,《梅杜萨之筏》,作者是年仅二十八岁的青年画家席里柯(T·Gericaut,1791—1824)。这幅画取材于当时轰传法国的一件海上船祸。一八一六年七月,法国政府的巡洋舰“梅杜萨号”在海上航行时,在西非洲的布朗海岬搁浅;由于舰长肖马雷(一个贵族)的昏庸无能,这艘大船竟陷于沙碛而不能自拔。舰长和一批上级官吏纷纷乘救生船逃命.剩下一百五十
<
1
2
3
4
5
6
...
43
44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