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17818 条
-
不是每个问题都有答案
-
作者:
薛芃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只有不属于时间的事物,才能在时间里永不消失。” 开幕式前,展场里放着电影《皮娜》的配乐,是律动感很强的那一段,若隐若现,淹没在现场熙熙攘攘的气氛中。皮娜·鲍什(Pina Bausch)是向京非常喜爱的一位舞者,她们身上散发出某些相同的气质:执着、专注、敏感、纯粹,还有点神经质。 向京 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算起,向京做雕塑有26年了。
-
新媒体、艺术和浸入式体验
-
作者:
潘雨希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在新媒体时代,由“关系美学”衍生出的“体验”似乎是展览现场可以提供的最好动力之一:我们可以从网上轻易地获取绘画和雕塑的高清图片,却很难完整地复制一份由声、光、影等共同构成的“体验”。 尽管寒风凛冽,这些天,纽约新博物馆(New Museum)的门前却排起了长队。令纽约客们闻风而来的,是新博物馆为瑞士艺术家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举办的个展。
-
蝴蝶来访
-
作者:
卡尔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安娜祭拜完丈夫后回到家躺在沙发上睡着了,醒来后看见一只白蝴蝶落在手臂上。那只蝴蝶半天一动也不动,仿若凝固的雕塑。安娜尽量让自己保持静止状态,生怕把蝴蝶吓走。她感觉蝴蝶在凝视自己,似乎想要窥探什么秘密,但又觉得这个想法太天真,蝴蝶怎么会有人的感情呢?这时突然有人敲门,蝴蝶受到惊吓飞走了。看着远去的蝴蝶,安娜不禁有些惋惜。
-
赫马弗洛狄特:美的理想和自足
-
作者:
张宇凌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两种欲求在同一个肉身上的冲撞,永远是一个迷人而危险的方向,也是今天酷儿文化讨论的重要话题。 卢浮宫的古罗马雕塑厅躺卧着著名的“伯格斯的赫马弗洛狄特”。希皮奥内·伯格斯是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早期的罗马红衣主教,艺术收藏家和赞助人。他的藏品由于法意战争而有许多被法国人买走。 这尊赫马弗洛狄特发现于1608年修建罗马一座圣母堂时。
-
安东尼·葛姆雷:把身体看作一种场所
-
作者:
曾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通往作品有三个形似门框的并排“窗口”,观者可站上其中任何一个,“感受已建成的世界,与未经造作的自然之间的关系”。 当然,也是感受久负盛名的英国当代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在1994年获得透纳奖后,他的雕塑和装置就以极快的速度在全球各个知名博物馆里成为展厅巨星。 《屯蒙》,英文名为《Host》,曾在不同的地方展出过两次,最早是1991年时,为美国查尔斯顿的老城监狱而构想,第二次是1997年在德国基尔艺术馆。
-
沿着踊子的脚步
-
作者:
陈曦文
史小杰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瘦长的伊豆半岛像是为了纪念川端康成不长的小说。从东京出发便是乘着踊子(日语:舞女)号南下,车头上画着后人想象中的短发少女。少女带着乘客时而在山林里穿梭,时而在海边疾驰,时而穿过稀疏的居民区。 我们起早在河津站候车,到达河津七滝时还没有别的游客。这是依稀洒落在山林间的大小瀑布,其中七条幸运地被命名。初景瀑布前坐着舞女与学生的塑像,定格住当年川端指尖差点碰到舞女肩膀的刹那;后来被川端写进小说,再后来六次拍成电影,再后来在雕塑家手里瞬间终成永恒。
-
被神话的贾科梅蒂?
-
作者:
曾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2016年3月22日,余德耀美术馆与巴黎贾科梅蒂基金会在上海共同启动“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回顾展”,加入到纪念这位20世纪雕塑大师逝世50周年的全球展览热潮中。 接近和背离 为什么总有一些艺术家,会比
-
一个充满无限好奇的盒子
-
作者:
马凌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将摄影称为“中等趣味的艺术”,在社会文化趣味的等级系统中,古典音乐、绘画、雕塑、文学和戏剧,都是很“高眉”的,而烹饪、体育、服装、明星八卦,那就“下等”了。 摄影处于“高雅文化”和“趣味无政府主义”之间,天然地适合中产阶级。因此,关于摄影,大概每人都能略知一二。只是,形象如此之多,充塞着日常生活,大部分人并不能从快门的咔嚓声中停下来想一想:一张“照片”究竟包含多少信息?它背后有着怎样的观看史?我们如何去阅读照片? 牛津艺术史系列向来有分量,关于摄影这个话题,它在1997年出版了格雷汉姆·克拉克的《照片的历史》。
-
艺术边缘的梦境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三品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1934年11月生,籍贯山西。1941年随父母移居南洋。13岁即开始学习绘画。1955在泗水举办个人画展。1956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1年毕业后曾在北京美术公司创作室工作。1979年调入北京画院工作至今。 作品有《巴厘魂》、《小舟》、《风车.蘑菇云》等。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 1987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个展。
-
用画笔保住一个村子
-
作者:
刘一恒
来源:
三月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国民党
画笔
蒋介石
居住问题
部队官兵
1949年
60年代
-
描述:
为了解决1949年跟着蒋介石来台的200万国民党部队官兵及眷属的居住问题,20世纪60年代,台湾大量兴建廉价眷村,随着时间流逝,大部分老旧眷村一一被改建或拆除.
2008年8月的某一天,台中某眷村,当时86岁的黄永阜为打发时光开始将小时候画画的技艺拾起,在房前屋后涂涂抹抹,排解思绪.没多久,村内巷弄的地面、墙壁、门窗被他笔下色彩艳丽、俏皮夸张的彩虹、花朵、动物、名人肖像等画作铺满,原本破旧阴暗的眷村变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经过的人不禁惊叹这里是“彩虹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