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郑】搜索到相关结果 165 条
-
穿越山谷是否能够修炼成金
-
作者:
郑贤玲
来源:
今日工程机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千万富翁
平地机
卡特
低谷时期
破茧成蝶
品牌商
工程机械
汽车起重机
金融业务
彼勒
-
描述:
中国工程机械曾经走过山峦,并正在穿越山谷,能否穿越山峦,重新绽放,就要看企业在低谷时期的修炼了。第三季《中国好歌曲》43岁的满江一首《归来》让人潸然泪下。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活跃于中国歌坛的满江近年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2010年出完最后一张唱片以后满江一度厌烦了“功成名就”,开始练太极、书法、油画,但今天
-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
作者:
郑永波
曾兴龙
来源:
中国边防警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拉雅
雄伟壮丽
边防检查站
新闻消息
雪域高原
阳光雨露
寒风凛冽
聂拉木
娇艳欲滴
报道员
-
描述:
一粒种子要在泥土中生根发芽,开出五彩缤纷、娇艳欲滴的花朵,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需要历经风吹雨打,只待含苞待放时,芳香阵阵、沁人心脾。现在,就让我们驾着时间的犁铧,一视西藏聂拉木边防检查站士官报道员田得勇的军旅人生,看看他是如何在银装素裹的雪域高原,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第一国门前书写自己从军4年来的心路历程。机遇:舞台有了,心却慌了起来2011年12月,田得勇在寒风凛
-
中西文化在视觉艺术领域的碰撞与交融——《中国油画五百年》评述
-
作者:
郑工
来源:
中国出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透视学
阶段性问题
绘画样式
历史文化信息
意大利文艺复兴
写实油画
时距
湖南美术出版社
视觉艺术
中国油画
-
描述:
500年前欧洲油画就进入中国,那时距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不远,以透视学和解剖学为基础的欧洲写实油画体系刚刚形成。对这一绘画样式,中国人最初的反应比较复杂,有惊奇的,也有漠视甚而鄙视的。毕竟绘画图像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尽相同,文化的隔膜必然存在,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接受其他文化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中国油画五百年》(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无论是各年度大事记,还是所编辑的
-
“亚洲视野”:影像的动力与再生
-
作者:
郑闻
来源:
画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媒介
策展人
影像艺术
影像语言
观看方式
北京电影学院
数字技术
独立影像
镜头语言
创作方式
-
描述:
媒介历险“在当代艺术的媒介历险中,‘实验影像’的定义愈发模糊也愈发清晰,其发展的动力将更多来自外部而非自身。”这是笔者在201 4年厦门的两岸影像论坛上的发言。影像艺术对于任何一位嗅觉敏锐的策展人都将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其媒介特质的即时性、便携性,以及与当代人视觉观看方式的高度契合,影像无疑是最具当下性的一种创作方式——无论其生成机制还是传播方式。20世纪开始,影像这种艺术媒介同传统艺术媒介如绘画、雕塑等一样,从记录、娱乐、宣传等功能中逐渐摆脱
-
南非雕塑家的浮木故事
-
作者:
郑敏
来源:
环境与生活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明所以
弗雷德里克
创意灵感
野生动物园
戚戚焉
浮木
托尼
构造尺寸
克鲁格国家公园
艺术形式
-
描述:
南非有一位堪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艺术家,既是业绩最佳的兽头工艺品商人,也是创意灵感爆棚的浮木雕塑艺术家,他的浮木雕塑内部构造尺寸竟难得地合乎医学比例。同时,作为一位职业传教士,他居然主张艺术品不需要社会意义,能表现美即可。我们这些常被艺术品不明所以的社会表达弄晕的读者们,是否心有戚戚焉?南非浮木雕塑艺术家托尼·弗雷德里克
-
博物馆建筑——参观各国博物馆的回忆
-
作者:
郑时龄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建筑
建筑博物馆
新建筑
各国博物馆
-
描述:
许多大学和机构都有自己的博物馆,甚至教堂、修道院也都设有博物馆,有些宫殿、府邸、教堂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笔者在博物馆看绘画和雕塑,看城市的历史,同时也看建筑。由于工作和学术交流,近30年来曾到世界各地参观了近百座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有些博物馆甚至反复参观过数次。几乎每次去巴黎总要去卢浮宫,那里有看不完的艺术品:几乎每次去纽约就会去现代美术馆(MoMA),那里总有新的展览。尽管多次重复参观,却总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博物馆的建筑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功能的差异,在空间处理和展览格局上存在很大区别。
-
浙江省德清县大圣堂青瓷窑址发掘简报
-
作者:
郑建明
周建忠
费胜成
薛亚强
张浩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窑址
德清窑
唐代
大圣堂
-
描述:
2014年4—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对德清县开发区砂村的大圣堂窑址进行了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出唐代窑炉一处两座,出土大量瓷器标本。窑炉为长条形龙窑,窑床短小;产品以青釉为主、黑釉为辅;主要器型为碗、盘、盂、罐,有东晋南朝遗风。大圣堂窑的发掘再次丰富了汉唐时期德清窑的研究材料。
-
十分沉实见精神——《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初探
-
作者:
郑飞
孟祥峰
来源:
读书文摘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唱念做打
教学手段
课本内容
声光电
活动课
课件展示
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
新课程改革
听课者
-
描述:
新课程改革以来,先进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五彩缤纷,声光电图,唱念做打,各种手段纷纷登场。许多《品社》课的课堂教学是那么华丽,那么热闹,听课者常常会陶醉于多媒体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之中。当喧嚣过去之后,是否有人静心思考:“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到底学到了什么?”
-
凯绥·珂勒惠支对中国新兴版画的影响
-
作者:
郑荣雪
来源:
读书文摘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中国
风格
版画
珂勒惠支
-
描述:
珂勒惠支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版画艺术家、雕塑家.鲁迅先生将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介绍到中国后,她对中国版画的影响力,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消退,影响了当时很大一批木刻青年的风格.20世纪30、40年代,最先接触到珂勒惠支风格的是出在上海的中国新兴木刻的年轻人版画家们,分别有:陈铁耕、胡一川、李桦、马达等.他们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大面积的"黑"来表现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内心的挣扎.
-
中职美术课堂艺术性的有效发挥方法
-
作者:
郑荣譓
来源:
读天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性
中职美术
创新
-
描述:
。美术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受到美德熏陶,真正领略艺术美,并能转化成内在的精神[1]。深层次的美术教育更是能让学生感悟民族文化,完善美丽人格,提高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美术的重要性
<
1
2
3
...
11
12
13
...
15
16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