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刘宏勋的“思想操练”
作者: 郑薇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中国   发展   油画  
描述: 也许是有太多的领悟,刘宏勋在进入专业艺术院校后,很快便进入创作的状态,在大三那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就卖了两万多。在回想其那段时光的时候他说:“现在依然觉得那次经历所给予我的肯定让我倍受鼓舞,增强了坚持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在创作的推进过程中,人物在画面中的体积慢慢缩小,起伏不平的山地开始成为画面的主角。应该是对于人和环境关系的表达欲望所决定的。人对于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来说很微不足道,同时当关注到环境中的个体的时候,这个个体又显得极为重要,这种关系值得探讨。两手空空但满腔热血的刘宏勋注定会成为一场大戏的主角,人的热情、野心和生命力会成为可赞赏的力量。 “作品受到不同人或事的影响是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绝不是受某种所谓‘风格’的影响。
陆志坚:趣品人生
作者: 郑薇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中国   发展   油画  
描述: 陆志坚钟情于中国传统绘画,并且在他的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气运、笔法、意境。中国人画油画离不开本土思维,绘画总归是画,不仅要有深度,也应具备一定的绘画性而力求画面内在的张力。 正文:俗话说:心悦则物美。陆志坚还是《幽默大师》的专栏插画家,这份乐观与幽默也融入了他的的生活。他自己说:“我这个人生性自在随意,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也往往可以淡然处之。都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一味沉溺于悲观厌世中,生活又何来‘快乐’二字?”你期待未来怎样它就会变成怎样。悲观在寻常的日子里随处可以找到,而乐观则需要努力,需要智慧,才能使自己保持一种人生处处充满生机的心境。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经说过:“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观。
拥有生命,也被生命拥有
作者: 郑薇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中国   发展   油画  
描述: 王文娟生于绍兴,这方水土的温润带给她了如水一般的灵动、通透且深邃。在她的认知中忍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张力,她忍曲线为圆,能使相反的两极相对接,这便是协调的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从中悟到绘画必须要学会包容接受各种不同的艺术,越能包容,积蓄的力量越大。 王文娟2000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研究生课程班,并在2010-2011间年访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时间的流动使人不安,也使人可以抱有幻想。人可以天马行空无限想象,却最终逃离不了自己的内心,主观上王文娟不关心当代艺术,但她却客观地生活在当下,因此她逃离不了这种环境带来的不安与躁动,逃离不了周遭生命对她的牵扯与滋扰。对于她来说,真切地感受生活,体悟生活,是赋予生命意义最好的方式。 在她生命的痕迹系列作品中,既是对另一个生命的痕迹的记录,也是其自身生命走过痕迹的叙述。这些作品表达了王文娟在人生经历了很多内心困苦之后,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最终她从困境中出来,是因为理解了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困苦,所以她宽恕了斯人;是因为体谅了伤害她的人自己也有深重的过往,所以她忘记了往事。在一个环境中,必有利益冲突,人生苦短,需要懂得放下与舍弃。
标题:青春的挽歌与传奇
作者: 郑薇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俑   石雕   雕塑  
描述: 在蔡磊的性格中,似乎有一种天生就是为艺术而存在的秉赋,执著、内在、善于思考、勤奋刻苦与坚持不懈,都是他性格中的重要特征。而后天的专业学习使他具备了深厚的绘画基础与准确的表达能力。他的对事物的敏感与严谨的技法让他所创造的美不可复制,这种不可复制的美也凝固于他恬适的作品中。 蔡磊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因为父亲的关系从小便耳濡目染的他有着很好的绘画传统。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正规的学习素描,色彩,喜欢画画的他甚至还因此留级。从鲁迅美术学院的附中再到现在的中央美院一路学院派走过来的蔡磊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审美理解。“我父亲也画过山水,父亲那个时候用玻璃片作画,美便来自两片玻璃挤压所产生的偶然效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文人画的留白的意境也藉由父亲的传授影响了蔡磊的审美习惯。在他的思想深处,既保留着对传统的思念,又有着对现代新鲜事物的敏感;喜欢接触与探索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却又不是简单地随波逐流般的认同,他通常对各种事物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喜欢干净的,有焦点的东西,做雕塑的时候,画面中始终有一点吸引人,其他的都是辅助这一点的,把观者吸进来,我喜欢收的,内敛的东西。”而在选专业的时候,蔡磊选择的却是他从未接触的雕塑。
在这里,读懂李世公
作者: 郑薇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俑   石雕   雕塑  
描述: 法国策展人艺术评论家Ludovic De Vita这样评论李世公的作品:“李世公的作品深受波普艺术影响,却与波普运动中艺术家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替的批评与赞美不同,他让我们将这些作品看做是我们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生活于北京通州宋庄艺术区做独立创作的李世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系,这种从绘画跨界到摄影,再从摄影回归到绘画的经历帮助他对当代艺术语境的把握更准确更快捷。“艺术的本质是共通的。架上、雕塑、影像、装置、行为我都能接受。当代艺术的表层后面有一层哲学的东西,用什么表达什么都不重要,看山不是山,重要的是作品语言表达要找到那个形而上的东西。” 如他所说,无论艺术还是生活,当下社会现实更鲜活,更具让人感动并触发灵感元素和眼界,艺术的想象有时不需要那么沉重,生活中学会发现艺术,拓展自己的适应力,“生活就是艺术”,最好人人都是艺术家。 虽然他的画面绚丽多彩,而挥洒这种高调颜色的作者却不是一个乐观的人,真实的李世公甚至有些悲观。对此他解释道:“希望观看我作品的人能够理解我如此鲜艳色彩作品背后的用意,那颓败凌乱又有序的背后对映的是浮躁的、纠结的、疼痛的、真诚的、渴望的心态,保持这些鲜艳的色彩能够加强作品的这些暗示,它或是悲观的亦或是积极的东西但它们对应当下中国现实世界存在的各样世界观。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