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生命至祭 告慰灵魂
作者: 董三军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教育   藏品   绘画作品   捐献   收藏   人物画   纪念馆   中国人民   徐悲鸿   油画  
描述: 口董军 1953年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过世之后,夫人廖静文将徐悲鸿生前留下的全部艺术作品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徐悲鸿绘画作品1250余件以及他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名家绘画精品1200余幅和书籍、画册及贵重资料万余件。此后在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悲鸿故居和位于新街口地区建立的“徐悲鸿纪念馆”,用廖静文自己的话说:“我把整个生命都放在了纪念馆。从1957年徐悲鸿纪念馆建成,一直到今天,50年一直没有离开过它。”如今,廖女士韶华已逝,霜染青丝,但每天依然流连在徐悲鸿纪念馆中。 近年来,当各大拍卖行相继传来拍卖奇迹时——徐悲鸿的油画《奴隶与狮》由北京瀚海拍卖行以5800万人民币拍出;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7200万港币拍出。有人对廖静文女士说: “你捐出徐悲鸿几千幅作品,难道你不后悔吗?”。廖静文毅然决然的回答: “我不后悔,假如我没有捐给国家,也许我能住上最高级的别墅,坐上最豪华的汽车,可我没有那么做,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心血,凝聚着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决不能!这两幅拍出的油画我都鉴定过,它们来自新加坡崇文学校一口枯井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在新加坡举办画展的徐悲鸿将40幅油画藏进崇文学校内一口枯井里,等战争结束后,油画也都下落不明。如今,它们一一浮出了水面,能再睹它们的风采,我感到十分欣慰。它们都是悲鸿的重要作品,与我捐献的作品一样宝贵。” 在廖静文捐献的藏品中,有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田横五百士”、 “徯我后”、 “愚公移山”、 “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等大型油画作品。有中国水墨画代表作 “愚公移山”、 “九方皋”、“漓江船夫”、 “会狮东京”、 “巴人汲水”、 “世界和平大会”等大型作品,还有最著名的奔马图、人物画、粉画、水彩画以及几百幅素描作品。 一件伟大作品的诞生,要具备成熟的绘画技巧、广博的知识积累、深厚的生活阅历以及对社会、物象的感悟和理解,并倾注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大型油画“田横五百士”,足以显示出画家在大型情节性绘画上的美术天赋和绘画功底以及文化底蕴,也体现出一件作品诞生的艰难历程。 长达8年的法国留学,让他铭刻心骨的作品是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屠杀”。他在这震撼人心的画前久久地不忍离去,联想起多难的祖国、贫瘠的土地和随父亲“半耕半读半渔樵”的悲酸岁月。他找到了共鸣,并为今后创作大型油画奠定了思想基础。回国后,面临帝国主义纷纷入侵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耳濡目染的一切是人民的痛苦和灾难。1928至1930年间,长达两年时间的耕耘,他终于完成了这幅7平方米之巨的“田横五百士”。它取材于司马迁的《史记》上的《田儋列传》。这宏阔激越的场面不仅再现了德拉克洛瓦悲天悯人的呼声,还弥补了“希阿岛屠杀”中消极的浪漫主义局限性,寄托了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继“田横五百士”之后又一大型油画“徯我后”的问世,标志着徐悲鸿悲天悯人的创作思想达到高潮。鲜明地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是对“还我河山”的殷切期望。 这两幅大型油画都吸取了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经典,以《史记》、《诗经》为题材,借古论今,寓意深刻,内涵丰富。 随着反抗斗争的日益高涨, “愚公移山”三部曲创作完成,标志着“悲天悯人”的呼声已发展到“人定胜天”的伟大主题。画家迫切希望,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愚公三部曲是指大型中国画和大型油画以及油画小稿,它们创造的是一个历史神话。特别是中国画“愚公移山”,单是草稿就画了30幅,画家尽可能的挖尽了形、光、色、线、点、面等中、西方的所有造型艺术手段,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威力,使作品趋于完美并呈现一种恢宏气势。它取材于春秋《列子·汤问》,画家借助寓言故事来表达“挖山不止、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愚公三部曲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历史关头,属于一种永恒的民族精神,并一连几次讴歌,这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在捐献之列的国画、素描、粉画中,不论是精心巨制还是抒情的小品,都或隐或显地表露着作者的爱国情怀,渗透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书画融为一体的绘画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素描“秦琼卖马”表现了大唐名将因还债而落拓到卖马的境地,着实令人可怜;粉画“莎乐美”充分表现出在旧制度、旧观念、旧习俗枷锁下的悲剧;工笔画“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是直接取材于杜甫诗句,在 “绝代佳人”的忧容中,领略到画家妻子的侧影。还有“乱石依流水,幽兰香作威”中的自写;“颟顸最上策,浑沌贵天成”中的懒猫; “飞扬跋扈为谁雄”中的苍鹰; “铲尽崎岖大道平”中的奔马; “新生命活跃起来”的雄狮;“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中的雄鸡等,充分体现出画家艺术素养的全面、深厚以及诗、书、画水乳交融的完美统一。 人物画代表作“泰戈尔画像”是在他多幅速写基础上创作的;取材于《论语·先进》的《孔予讲学》中,子路的坦诚,曾皙的洒脱,冉有、公西华的谦逊,使画中人物栩栩如生; “李印泉像”是为创作“国殇”准备的画稿,线与面的有机结合,寄托了画家真挚的感情,体现他人物画的高深造诣。 徐悲鸿深入传统民俗文化,融进民族魂的钟馗图有“钟馗饮酒图”、 “钟馗出游图”、 “品酒啸咏图”等,造型生动,立意深刻,以他孤峭拔俗的高旷胸襟,创造了发人深省的钟馗世界。 在捐献之列,画马盛期作品居多,有最著名的“奔马”、 “群马”、 “立马”、 “饮马”、 “群奔图”、 “大树双马图”、 “回头马”等。徐悲鸿的“奔马”,形态各异,体态非凡,有奔驰于草原的;有群聚于旷野的;有长啸于山林的,笔触劲健,造型生动,形成独特风格。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曾对此肯定道: “虽古之韩干,无比过也。”1939年后,徐悲鸿的画马盛期到来。他的“奔马” 已经成为经典,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代表着一种伟大精神,是勇敢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这种象征非常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所以获得了全民族的认同和喜爱。 在廖先生捐献的徐悲鸿生前收藏的历代名画一千多幅中,最著名的有唐代“八十七神仙卷”、宋代“朱云折槛图”、北宋“罗汉像”、明代“梅妃写真图”、 “右军书扇图”、清末“风雨归舟图”,还有任伯年、齐白石等大量的佳作,以及欧洲达仰的作品等。 “八十七神仙卷”为唐代画盛吴道子所作,为白描人物长卷,画中写一浩荡的神仙队列在云中行进,去朝拜元始天尊。人物比例协调、透视准确、结构精美、线条流畅,使行进的神仙形成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吴道子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与古希腊菲狄亚斯的地位是相等的,他们都是艺术之神,令人一代销魂的人物。虽然 “八十七神仙卷”要比古希腊古巴比农神庙的浮雕晚1200多年,但他们的艺术价值、艺术造诣、艺术魅力都是可以相提并论的,都像璀璨的明星,闪烁着光芒。 “八十七神仙卷”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流传,已成为千古之谜。清末民初年间此卷流失海外。1937年,徐悲鸿用重金从一位德籍夫人手中购得,并亲手盖上一方红色印章“悲鸿生命”。但1942年,因日军空袭而丢失,仿佛晴天霹雳,使徐悲鸿病倒。两年后,当他得知此画下落后,兴奋异常。他不顾病体,日夜忙于作画和筹款,先寄去20万现金,又一次次寄去自己的作品数十幅后,使“八十七神仙卷”终于又回到他身边。如今它成为了徐悲鸿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宋代“朱云折槛图”是我国历史绘画上的传统题材。据《汉书·朱云传》载,大意是:汉成帝时,朱云性格刚烈,难以容忍同朝臣子的腐败,于是请求成帝赐予上方宝剑杀之,却惹来杀身之祸,勃然大怒的成帝下令将朱云推出斩首,朱云攀住殿槛力争,以致把它折断了。此图表现的就是这个情节,所以称为“折槛图”。 徐悲鸿对此画评价极高,认为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精品,更因为朱云的耿谏,傲骨凛然,临危不惧,令人钦佩。据廖静文介绍,徐悲鸿购得此画后,曾挂在他的画室请大家看,特指朱云抗争气概和腐败臣子狡诈模样,激动地说:“正气、邪气对比得好,正气压住邪气,一个画家如果能创作出这样一件作品,可以说没有虚度一生。”它可贵之处,就是“文死谏”的崇高品德,将永远传为千古佳话。 明代仇英的“梅妃写真图”,长达543厘米的长卷,人物多达110个,该卷气势宏伟。此卷的笔法相当精细,其建筑富丽堂皇,人物潇洒多变,尤其是仕女千姿百态。画面的起承转合、疏密、横直、聚散、节奏等处理妙不可言。徐悲鸿为得到此作,几乎倾注了全部财力,还背上了一身债务。 他收藏的明代沈周“江流孤屿”、“隐沦”、 “秋山落晖”等多幅佳作,以及文徵明的“万壑松风”、陈洪绶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