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色彩教学
-
作者:
秦天健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院校
工艺设计
色彩课
造型能力
色相对比
形体结构
色彩教学
色彩理论
色彩环境
绘画创作
-
描述:
人们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物体颜色,都带有颇丰富的色彩,这一切的颜色又随着春、夏、秋、冬变化着。美术院校把色彩训练作为非常重要的课程,特别是那些与色彩有关的专业,如工艺设计、国画、油画等对色彩的要求都很严,虽然使用的颜料特性不同,技法也有差异,但对色彩的基本规律要求是一致的,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是一致的,正确表现色彩的效果是一致的。 色彩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学习色彩之前,首先要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自然界的各种物体都有其自身的形体结构和自身的不同色彩。它们的不同色彩又都溶化在自身的结构之中,因此学习色彩必须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素描是以线条和黑、白、灰的单色关系,表现一定空间的物体形体结构,而色彩课训练是以色彩冷暖、深浅来表现物体的空间、色调和质感等,如果没有一定的造型能力,每笔颜色无从着落,也不可能正确表现实在的物体,色彩必然杂乱无章。因此在进行色彩教学之前,必须先学段素描,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然后才能进行色彩课训练。
-
从美术发展的自律性与异律性看中国油画的处境与选择
-
作者:
秦天星
来源:
昌吉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预成图式
形式史
自律性
异律性
组织结构
-
描述:
由油画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空间的质疑谈起 ,阐述美术的自律性与异律性发展是一对不可排挤的矛盾 ,从而使得美术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并对油画在中国的特殊境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我们的丰收(油画)
-
作者:
秦天建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195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语言
艺术教育
风景
江南
当代中国
色彩
画面
优秀作品
绘画
中国油画
-
描述:
我们的丰收(油画)
-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背景下的风俗油画——以吴作人为例
-
作者:
秦天
黄海波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民俗文化
风俗油画
吴作人
-
描述:
该文以吴作人的西北之行与创作为例,浅析在中国民俗文化背景下,如何将写实绘画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为中国风俗油画的发展奠定基础。
-
秦天星作品
-
作者:
秦天星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怒江大峡谷
-
描述:
作者自述:我似乎对身边的一切事物保持着敏感,在风景题材的作品中及映出地域性特点对我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你生活在那里,见与不见,它总在那里。融入在新疆地域环境的我会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艺术方式去思考人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会关注与人类相伴的文明的消失与产生。因此,在风景写生的造型和色彩处理上,我更倾向于意象的造型和意象色彩的运用,我认为这是中国造型艺术的审美核心,它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是在
-
你办事我放心(油画)
-
作者:
谌北新
黄乃源
秦天健
刘文西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77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你办事我放心(油画)
-
冬宫广场忆旧影
-
作者:
秦天行
来源:
电影画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列宁
俄国
士兵
亚历山大
伊萨克
护卫舰
花岗石
总参谋部
柱基座
-
描述:
小时候,看过电影《列宁在十月》,攻打冬宫的一幕使我终生难忘。今天,终于来到涅瓦河畔的冬宫广场,站在一片璨然的秋阳之中。这是一座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广场。南边,是帝俄时代的总参谋部,壁柱耸立,拱门巍然,四周装饰着华美的浮雕。北边,是帝俄时代的皇宫——冬宫,绿色的墙壁,白色的柱廊,金色的雕饰,三道拱形铁门,无一不显示着俄国皇帝的豪华气派与无上权威。西边,是圣伊萨克教堂圆拱形的金顶。隔着一片树林,则是帝俄时代的海军司令部,金色的尖顶上,是一只护卫舰形的风标。广场中央,矗立着巨大的亚历山大圆柱。1812年,为了纪念俄法战争的胜利,2000多名士兵将这块世界上最重的独块花岗石从芬兰搬到这里,将它安放在基座上。徜徉在冬富广场,仰视着亚历山大圆柱基座的浮雕、巨大的柱体和柱顶那尊
-
从写生到雕塑——论罗丹的艺术对雕塑写生教学的启示
-
作者:
秦天
来源:
翠苑(民族美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造型语言
个人情感
野兽派
平面化
卡普尔
感受力
头发丝
传统艺术形式
后印象派
-
描述:
19世纪开始欧洲的艺术风云变幻,一帮中产阶级的后代开始质疑古典学院派所沿袭的自文艺复兴末期以来的艺术形式,他们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下降、表达的方式太过陈旧,而这种陈旧已经落入到了矫饰的圈套里,再加之照相术的发明,艺术原本作为记录现实的功能被渐渐替代了,审美的评判标准逐渐改变,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层出不穷的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革命,艺术家的想象力彻底得到了释放,如何重新看待现实、如何在现实中提取造型语言并融合自己的个性成为了那个时期艺术家不断追求的理想。雕塑在那个年代相比较绘画显得更加沉闷,自米开朗基罗仙逝之后似乎变成了绘画和建筑的附庸,雕塑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