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常书鸿……
-
作者:
李厘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道士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莫高窟
教育部
千佛洞
敦煌文物
常书鸿
敦煌学
重庆
伯希和
-
描述:
1942年深冬一个烟雾弥漫的早晨,常书鸿一个人离开重庆珊瑚坝机场。他要去兰州正式任职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这一年因河南洛阳龙门浮雕被奸商盗卖事件,重庆政府遭到舆论围攻。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问题成为一时间的焦点话题。为了应付舆论,重庆政府指令教育部筹备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莫高窟距兰州1200公里,常书鸿坚持把研究所设在那里,结果,直到第二年2月20日,才召集到勉强可以成行的人马。一辆破旧的敞篷卡车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走了一个月,把研究所一行6人送到路的尽头——安西境内,最后由10头骆驼载着他们来到金碧辉煌的沙漠画廊——千佛洞。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5月26日,寄宿千佛洞的游方道人王圆箓引水冲沙时,发现了现编号17号洞窟内的藏经洞。此后,敦煌这个荒凉的地方被20世纪初的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埋藏在洞窟中的经卷、文书、刻本、佛画、丝织物等文物多达三万余件,这些上至北魏的稀世珍宝于宋仁宗景佑二年埋藏于此,安然度过近九百年。王道士起初还算安分,先是报告县长,县长让他将洞封闭了事。又手书一折,“上禀当朝天恩活佛慈禧太后”,欲报功请赏。迟迟不见朝中过问此事,于是王道士俨然主人,开始将宝物随意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