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论历史中的美及其美育功能
作者: 常苧   来源: 群文天地·百家讲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古典风格   欧洲   意大利   北方   原因   表现自我   美术  
描述: 常 芋 一、历史的自然美及其美育功能 历史中的自然美,主题当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美。它首先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美,即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纯自然的美。如动物、植物、山水甚至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更有文学作品中留下千古不朽的壮丽篇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伟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等。另外一类自然美可称之为人造自然,即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美。在这些自然事物和现象中已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例如遍及祖国各地的著名风景区,虽然以其独特的自然特征,构成各自独特的美,使人产生美感,但更重要的还是它所体现的历史的、文化的内涵。人们称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以其雄伟气势名扬天下,再加之历代封建帝王的封禅、历代文人骚客的墨迹,则大大充实了其历史文化内涵,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更加引人人胜。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魁夷在文章《中国风景之美》中说:“风景之美不仅意味着自然本身的优越,也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历史和精神。”此外蜿蜒于祖国北方的万里长城、贯通祖国南北的大运河等等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都为历史中的自然增添了内容和风韵。 从审美意义上看,这些自然美的内容既包含了人类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变迁的和谐。因此,历史中的自然美,其美育功能的根本落脚点就应该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这方面因素,将学生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自然环境状况有机结合,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对整个生存环境的情感,进行地球人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增强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力量。世界因为有人才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历史上的壮丽篇章。如在教学中通过大运河及其开凿等实例,能极大激励人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改革志向和献身精神。同时可以选择一些反面例子反思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培养环境意识,如历史上的黄河泛滥、环境恶化等史实,以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美化有机结合。 二、历史的艺术美及其美育功能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法则,运用先进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蕴涵着社会坐活本质规律、人们理想愿望,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象。历史学科中的艺术美包括教材讲述的美妙书法、传神的绘画、巧夺天工的雕刻、雄伟的历史建筑、精美的生活月具、精彩的文学作品、优美的音乐舞蹈等。它们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经过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把客观与主观统一起来,使之更集中化和典型化,从而更加体现出美拘社会本质,也更加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美的筛选和提炼,而且包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它们以其独有的神韵,向学生传播美,激励学生向往美、创造美。 确切地说,历史教学中的艺术美教育,其价值取向在“神”而不在于“技”,比如对历史上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成就,我们关注的重点:一是其艺术特点。如绘画艺术,重不在于专业性的线条、色彩、绘画技巧的运用。而主要是通过其艺术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增强历史的教育能力。二是其精神内容,即艺术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雕塑家罗丹说,艺术的要点“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鲁迅也曾讲:“看一件艺术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画,一座雕塑,实际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屈原、司马迁、杜甫、陆游等伟大文学家,正是在与生活和命运的 搏斗中把强大的心理动力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凝铸为不朽的创作。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千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正是他满怀爱国热情,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懈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更是反映了一个女子的铮铮铁骨。欣赏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实际上是在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感悟其精神而洗涤自己的心灵。三是其社会内容。艺术是社会的积淀,透过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我们不难触摸到历史的灵魂。原始社会人们对“龙”、“凤”的图腾崇拜及半坡人身鱼纹彩陶盆,可以说反映了人类发展早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是我国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的表现。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根本上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基础及阶级关系的多元性和过渡性所决定的。再如唐朝,其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铸就了其辉煌的艺术成就,而唐朝开明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又使得其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国际性,特别在是绘画f受印度的影响较大)、音乐(吸取高丽乐等)、舞蹈(北方少数民族舞蹈的内传及融合)等方面非常明显。即使同一朝代、同一艺术形式,如唐诗,前期以李白为代表所表现出的浪漫与豪放,反映了国家的强盛与发达;杜甫“诗史”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真实反映;后期的白居易则写出了社会的动荡与黑暗。另外,像南北朝时期宗教画的盛行、隋唐人物绘画特点的变化、宋元山水画的发展及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一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发展特点的反映。 艺术之美在历史学科的美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美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相对于其他几种形式的美而言,艺术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而更具魅力。因而对人的心灵和情感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可以实现人的理性与感性思维的沟通,可以促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人在获得审美体验、增强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更具有历史发展的丰富内涵。它包含了以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生活愿望,也必然包含着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与要求。因此,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可以走进艺术家的心灵及其所处的时代,去体味历史的脉搏和灵魂,去吸取人类曾经存在过的体验和收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对情感的触动更大,从而树立起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继承人类美的精髓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三、历史的社会美及其美育功能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指的是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本质规律,体现人们理想愿望,并能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内容。社会美是历史美的主体,与自然美、艺术美相比,它涉及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让人感受更直接,对后人教育作用更大。历史中的社会美主要表现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体现在各个时代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人物身上。 首先,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程。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在此过程中,人们不仅与自然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社会,并在这些社会实践中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以发挥,从而创造出社会美来。通过这种劳动,人类不仅按照自然的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推动着人类由原始走向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把越来越多的审美理想变成了现实。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两宋时期繁荣的商品经济、交往频繁的边地民族贸易;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人藏等加强了民族的联系、民族的团结;驼铃叮当的“丝绸之路”、乘风破浪的郑和船队又促进了中外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等等,都犹如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 另一方面,人类历史本身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且不断否定过去的过程。纵观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走过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劳动人民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因为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所以是美的;剥削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在他们与人民的利益具有一致性的时候,他们推动社会进步的斗争生活是和人民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相一致的,因而也是美的。当新生力量战胜腐朽力量、正义战胜邪恶、新的社会制度替代旧的社会制度时,体现的是一种喜剧美;而当代表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实践遭受种种挫折时,则又体现出一种悲剧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悲剧美和喜剧美,都是历史社会美的重要表现形式。悲剧、喜剧本质上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必然性。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和牺牲是必然的,最后终能获得成功、取得胜利也是必然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美的创造、美的毁灭,同样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就是这种情感的激荡,使我们能够站在人类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规范自己的言行,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把握新时代的气息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历史中的社会美以历史事件为载体,以人为中心,人物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