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郭德运 郭艳琴 李文厚 李克永 龙利平 

【刊名】沉积学报

【关键词】 上三叠统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富县探区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资助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  (编号:20082X05005-004008HZ);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批准号:40902042)

【摘要】根据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X—衍射资料的详细分析,富县探区延长组成岩作用已经普遍进入晚成岩A期,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胶结充填和溶解作用。压实—压溶及胶结充填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其中碳酸盐、粘土矿物胶结物和石英、长石加大是造成砂岩物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碎屑颗粒周围形成的绿泥石衬边阻止了部分石英、长石次生加大及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使部分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晚期成岩阶段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及表生成岩作用阶段的大气降水使得碎屑部分碎屑长石和早期的浊沸石胶结物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浊沸石胶结物主要发育在长3油层组,其原因是该层位长石碎屑含量高,并在成岩过程中蚀变形成浊沸石。高岭石在上部长2、长3油层组含量高,可能是印支期大气淡水淋滤对长石溶蚀并发生了高岭石化。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划分出小孔细喉、小孔微细喉、小孔微喉、微细孔微细喉和微细孔微喉型五类孔喉结构,其中最后一种为无效储层。

【年份】2010

【期号】第2期

【页码】264-27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延安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钻井总公司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