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研究的新亮点
【类型】期刊
【作者】李永强
【刊名】美术界
【摘要】TEXT/李永强 日前,收到了孔六庆先生惠赠的新作《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打开包装,装帧极具文化气息的厚厚的一本著作展现在眼前,我真是佩服身为博士生导师的孔先生做学术的能力与毅力。 此书写得很好,深入浅出,学术界也确实应该出版这么一本系统研究花鸟画的好书了。众所周知,文学界的分科史、断代史都已经研究的相当深入,而美术界的此类研究则明显不足。这本书的出版,刚好弥补了学术界此类研究的缺陷。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此书虽然不是最早的中国花鸟画专史,但肯定是目前最好的一本。此书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花鸟画技法、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厘清其传承、演变的关系,进而理出花鸟画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异样的创作规律、审美风尚与创作思想。通过认真细致的阅读,觉得此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专史研究、填补空白 正如前述,美术界对专史研究的力度与深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分门别类的进行全面深入、系统梳理的研究少之又少,甚至是空白,更不要奢谈什么深度与厚度。文学界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领域专史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并取得了累累硕果,而美术界似乎只有一本陈传席先生的《中国山水画史》而已。对于中国画花鸟画方向的系统研究更是匮乏,除了早期陈之佛、潘天寿、金维诺写过几篇文章之外,其他就是一些个案研究,这就使得中国画花鸟画方向的专史研究显得更加迫切、更加必要。这个问题看似不可能但却是存在于21世纪的今天。回首近百年的美术研究,这的确是个空白,实属不该。因此,此书的撰写、出版,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是美术界向专史研究迈出的一大步,意义十分重大。 二、技法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一般来讲,画家写文章比较感性,很难形成系统,且容易进入局部,忽视整体的系统连贯与全局,而理论家著史则容易就理论谈理论,或者从史到史,兼顾了整体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个体的具体特点,比如技法、构图、行笔等画面的组成因素。此书是以技法发展为基本线索与思路,通过作品分析与相关文献研究最终得出绘画风格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形成、发展、传承,进而演化的过程与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这就要求了作者既要拥有画家的技法经验与分析技法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隔靴搔、浮于表面的现象;又要具备理论家统筹兼备的、全局把握的水平,否则即流于单纯的技法分析,上升不到理论、文化层面的高度,而显得单调、乏味。 孔先生是集画家与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他于1978年入著名花鸟画家李长白先生门下,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工笔花鸟画创作,并且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个人展览时得到了吴作人、刘勃舒等前辈的高度评价。后来他又人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周积寅先生门下,专心研究中国画史、画论,并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发表、出版了数百万字的学术研究文章与著作。孔先生以画家与理论家的双重身份,在双管齐下的研究中既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又提升了理论修养与统筹全局把握绘画史与个案研究的能力。因此,也就形成了此书的重要亮点——“技法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此书融合了画家、理论家拥有的双重优势,既能做到了统筹全局、系统连贯,又能关注细节,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这使其他专门画画或专门做理论研究的人所不能望其项背,作者运用美术史论家的逻辑思维方式、统筹全局的把握能力与画家的细致、深入的分析与感性的语言表达,使得此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大大增强了此书的可读性,这也正是此书区别于一般的学术著作之所在。 三、厚积薄发、高度浓缩 此书是由作者众多的前期研究成果一再精简、提炼而形成的结果,是在其著作《写生》、《鸟禽》、《黄签画派》、《徐熙画派》、《继往开来——明代院体花鸟画研究》、《中国工笔花鸟画史》等数百万字的研究作为基础与积淀,并从中提取精华,删繁就简,最终形成的成果。正如孔先生在后记中所说:“编委会要求在40万字范围内,从关注具体画法起,看画法演进关系,看相关画论的产生与发展,由此上升到绘画风格,继而上升到中国文化的层面去研究;其中要说清楚画种的起源和发展中的分期问题,同时还要说清楚‘为什么’,且学术思路要独到。”这使得此书更加精炼,更加概括,避免了缺少新意、重复摘录文献与传抄同类相关研究的问题,并把近年来深入研究的成果、精辟的学术观点,诸如“花鸟画的独立期”、“宫廷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概念以及林良归属何者的问题”、“孙隆与宣德帝密切的‘院体’关系”等等,都加以浓缩、提炼,融人到本部著作中,提升了此书的学术含量。 四、新颖独特的美术史学研究方法 孔先生的美术史研究具有独特的史学方法,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大块。其一,以中国文化整体角度的思考来观照花鸟画。以此来定义“花鸟画”的概念,就不会出现很多史家撰写花鸟画史时出现的“鞍马”、“畜兽”、“草虫”、“墨梅”等相关的章节与分类,并以中国文化的相关概念引出“花鸟画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和平性有极大的关系”,最终把花鸟画的精神上升到中国文化的层面加以分析,由此构建出的花鸟画史当然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其二,以作品本身(技法、构图等问题)进行“形态分析”。目前的学术界,有不少理论家离开了绘画即能侃侃而谈,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一旦面对绘画时,则变得哑口无言。其实,中国绘画史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到绘画作品本身,对绘画风格的传承、发展与演变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绘画技法本身,因此对作品本身进行形态分析的意义十分重大。运用这种形态分析方法厘清了花鸟画的形态关系,如尚未形成花鸟画的花鸟图像形态、写实形态、写意形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形态,也就理顺了花鸟画史发展的脉络与结构。孔先生的这一分析方法使得他的研究更加深入,是他花鸟画创作的“行”达到绘画史研究的“知”的重要途径。正如其在《画之道——创作与学术的互动》一书中云:“‘行’与‘知’两者关系相互作用并达到融合为一的理想境界,是学术的圆融之道。” 五、打破常规的按朝代设置章节的习惯 此书以花鸟画的发展体系与规律为切入点设置章节,共分为七篇。第一篇,写的是花鸟画的萌芽时期,着重介绍了花鸟画在旧、新石器时期的花鸟图像形态与在秦汉时期的“花鸟画”形态,分析了花鸟图像与花鸟画形态的区别。紧接着在第二篇,通过花鸟画的“作品”、“画家”、“理论”:“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条件的递进关系,确定了花鸟画的独立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确定了花鸟画的独立期后,在第三篇着重介绍了以工笔形态为主的花鸟画高峰时期(隋唐至两宋),第四篇则注重介绍了以水墨形态为主的花鸟画转型时期(北宋至元)。第五、六篇讲的是以水墨大写意形态为主的花鸟画多元时期(明清两代),最后一篇对传统花鸟画形态在近现代的继承与变革进行了阐述。这样的体例打破了按朝代分期的限制,很明显的概括了花鸟画发展的重要阶段与特点,使读者能够轻松的抓住花鸟画发展的主线,加深对花鸟画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整体风格的理解。 总之,孔六庆的《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见解独到、系统性强、具体分析到位的学术著作,它填补了学术界对中国画花鸟画方向系统研究的不足,推动了中国美术界的专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李永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年份】2010
【期号】第10期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 1、小小事特别多 年份:2010
- 2、默恋微凉(三) 作者:叶冰伦,李奥 年份:2012
- 3、哥特王子桃心殿(一) 作者:米米拉,TUVG Daisy 年份:2012
- 4、《海洋》:生命原本在摇曳中灿烂 作者:赵二宝 年份:2011
- 5、方文山写厌了情歌 作者:萧师言 年份:2011
- 6、传世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作者:杨弋 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