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舟山核雕

日期:2015.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朱千华 

【刊名】华夏地理

【关键词】 埃及人 神庙 祭祀活动 中国游客 涂鸦 卢克索 浮雕 古埃及

【摘要】十八罗汉手串 明熹宗朱由校独喜木工活,他还亲自操刀核雕,所作的“五鬼闹判”,亦为上乘之作。核雕民间奇工巧匠更是无数。据《清秘藏》记载,明代有一核雕艺人,名叫夏白眼,他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眉目喜怒悉具,时称一绝。中国古代核雕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当属王叔远,他能以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创作了一枚微雕作品《东坡泛赤壁》:舟上五人,须眉毕现,各具神态,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另刻三十四字,勾画了了,堪称巧夺天工。 王叔远是江苏苏州人,他创作的《东坡泛赤壁》已经成了核雕艺术史上的神话。如此精湛的核雕艺术,如今在苏州还有传承吗? 我曾在岭南山间作田野考察,去过中山、增城、普宁等地。印象最深的是,这几处地方均出产黑橄榄。我在梅林镇的南阳等山村,看到许多高价收购榄核的商贩。这里是橄榄之乡,百年老树随处可见。树多,榄果就多,果实累累,用竹竿打落,打不到的,随时间自然落下。当地人称此为乌榄。乌榄不是乌黑的,而是红里带些紫色,十分俏丽。 当地村民告诉我,乌榄主要生长在低海拔的山林中,早年,百姓种乌榄的目的主要是榨榄油,或者腌榄菜。乌榄不是水果,需用盐腌,这才变黑,像涂了墨汁。以前,榄核主要取仁,制作糕点及五仁月饼。榄核壳可制成火炭,火猛耐烧,一度成为潮州工夫茶的上好燃料。 然而,乌榄核的特殊品质很快为一些核雕艺术家所发现。原本充作燃料的乌榄核,现在化腐朽为神奇,变得奇货可居,成为核雕艺术家们争抢的对象。尤其是苏州舟山村等地,很多商贩长期在此贩卖,从最初的一斤几十元,涨到一斤千元。甚至,还有以个论价者:特大核,是指直径在25毫米以上的核子,因数量稀少,一枚核可卖上千元。 商贩从南方收购的这些乌榄核,大都卖到了苏州吴中区的舟山村。舟山地处太湖之北,是个典型的江南小村庄。进入舟山村,就像进入了一个核雕王国。村支书高峰告诉我,全村有300多个工作室,核雕从榄核收购,到核加工、雕刻、销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等,已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全村年产值达到2个亿。 在核雕艺术家须培金的工作室里,我有幸见识了核雕的全过程。须培金告诉我,舟山核雕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当地村民凭着心灵手巧的核雕技艺,再加上不断探索市场变化,一户人家正常的年收入,最少在10万元左右。 我问须培金,为什么舟山核雕都喜欢选用岭南的乌榄核呢?她说,乌榄具有果大核大、味香油浓等特点,其中的车心榄、油榄、枣干榄等,均为核雕上品,其核质地细腻、坚韧,纹理很小,摸在手上很舒服,行刀顺畅,是核雕的理想材料。 须培金是舟山核雕行业里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出生于1954年。1970年,村里办起了舟山工艺厂,生产核雕、红木雕等手工艺品。1973年,年轻的须培金进入工艺厂学习核雕。她说,第一次摸到榄核,拿起刻刀,那一种盈盈在握的感觉,令她一下子就爱上了核雕。父亲须长发是吴县刺绣厂总设计师,须培金从小跟父亲学习刺绣、书法、绘画,更重要的是,她曾师从核雕大师宋水官学习,只用半个月左右,她已能独立开面。 在须培金核雕工作室内,有一件精美的作品,名曰《苏东坡夜游赤壁》。将榄核刻成小舟,是核雕工艺中相当普遍的方式,所选题材,多以东坡泛舟赤壁的故事为内容。须培金告诉我,她想创作出心中的核舟记。仔细观之,此舟上,门窗具备,开阖自如,舱篷上雕刻席纹,舟上有桅杆直立,旁有绳索与帆。舱内有案几,桌上杯盘狼藉。人物有八:东坡、客人、客妇、艄公、书童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舱中凭窗而坐者,东坡也,宽衣博袖,注视窗外。这件《苏东坡夜游赤壁》是须培金的代表之作,曾获江苏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业内专家用四个字评价她的作品:承古创新。 须培金告诉我,一件上佳的核雕作品,选料很讲究,这是成功的第一步,绝不能“拉到篮里就是菜”,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工具就雕凿,这样做十有八九是失败者。就算照样临摹,也必须从选核开始。接下来就是打磨。要把不规则的榄核打磨成自己创作的材料。然后就要拿着榄核进行构思了,布局设计实体图案,这是核雕作品成败的关键。须培金给我欣赏了她的另一枚代表作《孔子》。 这是一件精妙的作品。孔子身体微微前躬,坐在高大的松树下,手拿竹简,面带微笑,长须垂胸,正在引导他的学生们。他的额头上和眼角已布满皱纹,让人想到满腹经纶来自饱经风霜的人生。孔子面前放有长桌,上面放着文房四宝,桌下有一只小方凳,凳子放有饮水器皿等物。 如此细小的榄核上面雕有十人。有青年人,手拿竹简,跪拜,后面有一长者站立聆听,有妇女怀抱孩子,挤在孔子面前,似想让孩子从小接受教诲。孔子背后,有两玩童,他们听得非常开心,张开小嘴,哈哈大笑。整个构图呈橄榄形,浑然一体,整个榄核上无一空隙,饱满却不拥挤。 须培金说,这样一件作品需要用半年时间才能完成,其中核雕上的“开门启户”技艺,是须派核雕的传家绝技。就是说,核雕上的山水楼阁、舟楫房舍等,都会有门窗。而这门窗不仅形象逼真,还能开启自如。有的门上甚至还雕有圆环,圆环也能活动,这些活动的门窗,在核雕中难度最大。须培金说,光是雕刻门窗,就耗时一个多月,更不用说门窗后面还有人物。须培金说,每件核雕作品无不凝聚着创作者的情感。刻刀很锋利,稍不留神,就会划破手指或者刻成败笔。 在苏州光福舟山核雕艺术家周雪官和须培金的家中,周雪官为我们演示罗汉开脸。周雪官用不惯外面生产的刀,他说自制的工具用着称手。 舟山核雕的兴盛,与江南水乡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苏州核雕吸收了玉雕、木雕、竹刻等艺术精华。特别是扬州玉雕艺术,开始移聚苏州,而玉雕中的山仔雕技艺,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核雕艺术的发展。例如,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无论浮雕、圆雕、透雕等,均以精、细、奇、巧取胜,这正是扬州山仔雕艺术的精髓。 关于核雕作品的价格,虽说也有炒作的成分,但总体上在不断上扬。价格因素主要包括材料的大小与质量、创作者的知名度、作品的内容等。目前一件作品买万元、几万元者,已不算稀奇。 清乾隆时期,苏州有一位核雕名家,叫杜士元,外号“鬼工”,善刻小舟。所雕《东坡赤壁》中,一块方形的乌篷覆盖在船舱上面,两扇船窗,两根桅杆,船桨、竹蓬以及船舵、竹篙、船帆、桅杆等俱全,且都能够转动,人物有八。时人钱泳在其笔记作品《履园丛话》中对此有详细记载。杜士元每雕刻好一枚小舟,时人争相购买,售价白银50两,相当于现在的1万多元,和现在行情约略相仿。 自杜士元后,至民国,苏州出现了一位核雕名师殷根福,他是殷派核雕的创始人。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专售核雕。在一次南行途中,殷根福从广东船工那里获得一些榄核,试着雕核,发现这些榄核的形状、质地、纹理均适合雕刻,即随形设计,雕成罗汉头像,掇成手串,十分畅销。 后来,殷根福的罗汉头像核雕有所创新。原有草图,后来,即在榄核上自由发挥,不用画图,留下了“殷五刀”的独物技艺,即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此后,殷氏的核雕艺术由殷根福之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和弟子们继承下来。殷荣生又传艺给钟年福等人。“文革”期间,钟年福、须吟笙等人创办了吴县光福舟山工艺厂,广招门徒,由此,苏州核雕艺术得以延续。 目前,舟山核雕村里,开始出现了电脑雕刻机生产的核雕产品。我问须培金,这些机刻产品,有价值吗? 须培金告诉我,手工核雕是一种心灵与情感的艺术,而机雕作品没有明显的刀痕,线条机械呆板,缺少手工活的那种灵气,毫无神韵。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家是这样来描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很奇妙,也很抽象,倒不如一枚核雕来得具体。那径寸之间,包蕴着万千世界,是微缩的生活,也是世俗的人生。放一枚小小的核雕在手里,那感觉如同把握着世界,心地也会变得海阔天空。 在周雪官的刀下,才几十分钟,罗汉的面庞就在这枚橄榄核上渐渐浮现出来。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将罗汉的脸庞细化。舟山核雕有很多传统题材,比如核舟和罗汉头,经过了艺人们的一代代改良。 须培金的核舟《 苏东坡夜游赤壁》

【年份】2015

【期号】第3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